在現實生活里,人們對性格內向與外向的價值判斷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定勢:一說到性格外向的人,就會跟著有陽光、積極、靈活等正面詞;說到內向的人,往往是與孤僻、冷漠、陰暗等詞語相關。這讓很多性格的確是內向的人很有壓力,不僅是處于青春期的學子,連職場人士也難逃這方面的困擾,大有避“內向”繞道而行的態度。
事實上,心理學家榮格把性格分為外傾型與內傾型,其初衷并非區分好與壞,而是分析一個人的行為特點是傾向于哪一類,以便更好地去了解自己。然而,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現代社會里,人們對性格內向的刻板印象成了很多人心中的痛,內向以及自認為內向的人會羞于承認或憚于面對自己內向的性格。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樣的表現是不能接納自我,容易衍生出諸多的情緒和行為問題。
有一位性格內向的女生在給我的信中寫:我不介意跟陌生人打交道,但是不喜歡做太多太深入的交流,這樣會令我覺得很累。以前,我一直很討厭自己的這種性格,覺得自己老是畏縮不前,覺得自己就是膽小鬼,不會表露自己,也沒人家厲害。大學里,我一直都想改變這種性格,我希望自己變得活潑開朗,變得能言善道,但事實證明,我越是逼著自己去表現自己,去做不屬于我本性的事情,我就越是不開心。
這是典型的把內向等同于性格不良。市面上有許多介紹心理調節和社交技巧的書,支了不少招,內容上有所差異,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否定內向性格,必須克服內向性格。我們已經知道,性格是沒有好壞之分的。但是不少內向性格者,就像給我寫信的女孩,十分討厭自己的內向性格,討厭自己孤僻不合群,當眾不敢表現,膽小怕事,好像自己一切的麻煩都緣于內向的性格。殊不知,內向性格只是一個表象,在其背后掩蓋的問題可能是缺乏自信、不善溝通與交流、臉皮太薄等等問題。這個時候,內向性格倒成了有利的擋箭牌或者是逃避失敗的保護傘。所以,當我們因缺乏自信而退縮后,才會對自己的內向性格持否定態度,實質上是對自我本身的否定。正是由于搞不清其中的因果關系,許多具有自我否定感的內向性格者,把自己的問題全部歸咎于內向性格,并試圖與此來死死較勁。他們硬逼自己在大眾場合頻頻表現自己,硬著頭皮與各類人交往,讓自己表現得特別能侃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