壩體位移是尾礦庫變形的重要表現,威海晶合數字礦山技術有限公司認為壩體表面位移是尾礦庫壩體變形的直接表現,壩體內部位移是尾礦庫潰壩的根源因素。針對壩體位移,威海晶合數字礦山技術有限公司推出壩體內部位移監測和表面位移監測相結合的監測方式,這兩套監測系統隸屬于礦山之星尾礦庫監測系統。
壩體表面位移包括水平位移和豎向位移。在斷面選擇和測點布置上,礦山之星壩體表面位移監測主要選在{zd0}壩高斷面、有排水管通過的斷面、地基工程地質變化較大的地段及運行有異常反應處。初期壩頂和后期壩頂各布設一排,每30~60m高差布設一排,一般不少于3排。測點的間距,一般壩長小于300m時,宜取20~100m;壩長大于300m時,宜取50~200m;壩長大于1000m時,宜取100~300m。各種基點均應布設在兩岸巖石或堅實土基上。表面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監測,一般共用一個測點。
壩體內部位移也同樣包括包括內部水平位移、內部豎向位移。監測斷面一般視尾礦庫的等別、壩的結構型式和施工方法以及地質地形等情況而定,通常布置在{zd0}壩高斷面及其它特征斷面(原河床、地質及地形復雜段、結構及施工薄弱段等)上,可設1~3個斷面。同時,在每個監測斷面上可布設1~3條監測垂線,其中一條宜布設在壩軸線附近。監測垂線的布置應盡量形成縱向監測斷面。監測垂線上測點的間距,應根據壩高、結構形式、壩料特性及施工方法與質量等而定,一般2~10m。每條監測垂線上宜布置3~15個測點。最下一個測點應置于壩基表面,以監測壩基的沉降量。有條件時,可參照上述要求布設內部豎向位移監測。壩軸線附近。監測垂線的布置應盡量形成縱向監測斷面。
威海晶合數字礦山技術有限公司秉承提高利用率的工程理念,采用“一孔多用”的方式,表面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監測,一般共用一個測點,既能夠保證監測的準確性,又可以節約一定的工程量,為礦企提供便利。
尾礦庫監測、礦山監測、數字礦山、六大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