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包金為植物和中藥材的統稱。植物鐵包金為鼠李科藤狀或矮灌木。嫩核黃綠色,密被短柔毛。因該品種根的栓毛呈褐色似鐵,木質部色黃似金,故名鐵包金。一般生長在低海拔的山野、矮林、路旁、坡地及丘陵。藥材鐵包金為鼠李科植物鐵包金及同屬植物光枝勾兒茶的莖藤或根。出自《嶺南采藥錄》,夏末初秋,孕蕾前割取嫩莖葉,除去雜質,切碎,鮮用或曬干;秋后采根,鮮用或切片曬干入藥。具有消腫jd,止血鎮痛,qfcs等功效。分布于我國南部各地。
形態特征
植物-鐵包金
藤狀或矮灌木,高達21米;小枝圓柱狀,黃綠色,被密短柔毛。葉紙質,矩圓形或橢圓形,長5-20毫米,寬4-12毫米,頂端圓形或鈍,具小尖頭,基部圓形,上面綠色,下面淺綠色,兩面無毛,側脈每邊4-5,稀6條;葉柄短,長不超過2毫米,被短柔毛;托葉披針形,稍長于葉柄,宿存。花白色,長4-5毫米,無毛,花梗長2.5-4毫米,無毛,通常數個至10余個密集成頂生聚傘總狀花序,或有時1-5個簇生于花序下部葉腋,近無總花梗;花芽卵圓形,長過于寬,頂端鈍;萼片條形或狹披針狀條形,頂端尖,萼筒短,盤狀;花瓣匙形,頂端鈍。核果圓柱形,頂端鈍,長5-6毫米,直徑約3毫米,成熟時黑色或紫黑色,基部有宿存的花盤和萼筒;果梗長4.5-5毫米,被短柔毛。花期7-10月,果期11月。[1]
分布情況
編輯
產廣東、廣西、福建、臺灣。生于低海拔的山野、路旁或開曠地上。印度、錫金、越南和日本也有分布。[1]
鐵包金栽培技術
編輯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格,耐旱,忌積水。以排水良好,且含腐殖質豐富的砂質壤上栽培為宜。[2]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秋后至冬季為果熟期,選采成熟飽滿的種子,貯藏于布袋中。春播種,按行株距35cm×35cm挖穴點播,每穴放種子3-4顆,覆蓋細土1cm,澆水保濕。[2]
田間管理
前期生長緩慢,雜草易滋生,應勤除草,中耕宜淺,以免傷根。苗期每月追肥1次,以人畜糞尿為主。封行前,每季度追肥1次,并結合培土。[2]
鐵包金主要價值
鐵包金藥效
【性味】 苦;微澀;平
【歸經】 心;肺經
【功能主治】 消腫jd;止血鎮痛;qfcs。主癰疽疔毒;咳嗽咯血;消化道出血;跌打損傷;ts;風濕骨痛;風火牙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敷。
根、葉藥用,有止咳、祛痰、散疼之功效,治跌打損傷和蛇咬傷。[1]
根(鐵包金):微苦、澀,平。固腎yq,化瘀止血,鎮咳止痛。用于風毒流注,肺癆,消渴,胃痛,子癰,遺精,風濕gjt,腰膝酸痛,跌打損傷,瘰疬,癮疹,癰疽腫毒,風火牙痛。[3]
鐵包金中醫cf
①zl小兒胃納呆滯
用鐵包金全草(干)加水煎服,6歲以上每日2兩,3~6歲每日1.6兩,3歲以下每日1兩。連服3~5天。有蛔蟲者給驅蛔yw。zl126例,結果顯效(胃納大開,飲食恢復正常)98例(77.7%);好轉(進食較前增多,但未恢復正常)18例(14.2%);無效10例(8.1%)。據觀察,用藥后2~3天即見療效。全部病例服藥后均未見任何不良反應。另觀察小兒疳積64例,zy43例,好轉15例,無效6例。一般服藥2天食欲增加,連服10天顯著好轉。
②zl精神病
取鐵包金8兩,木槿2兩,水煎3次,合并濾液,用文火濃縮成1斤,加白糖1兩;分3次用甜酒糟作引沖服。共治狂躁型和憂郁型精神病30例,70%有顯著效果,觀察3~6個月未見復發。
③zl慢性氣管炎
取鐵包金莖葉2兩,制成糖漿100毫升,分3次服。連服15日為一療程。zl56例,控制24例,顯效17例,好轉13例,無效2例。有效病例的止咳、化痰、平喘作用多于3~5天出現。治程中未見毒性作用。[4]
鐵包金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
(1)鐵包金呈圓柱形的短段或片塊,大小長短不一。皮部較厚、堅實,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明顯的網狀裂隙及縱皺紋;木質部寬,橙黃色或暗黃棕色,質堅,紋理致密。氣無,味淡。
(2)光枝勾兒茶莖呈圓柱形,直徑可達1.5cm。表面棕褐色至暗紫色,外被蠟質;質堅硬,難折斷,斷面不整齊,皮部薄,木部淺黃色,髓明顯。葉互生,有短柄,葉片卵圓形,長2-4cm,寬1-2cm,先端漸尖或鈍圓,項處有芒尖,全緣;上表面灰綠色,下表面黃綠色,羽狀側脈7-9對;葉近革質。氣微、味微苦澀。[2]
(1)鐵包金根橫切面:木栓層為2至數列細胞。皮層窄,有石細胞散生。韌皮部射線明顯;纖維較多,呈束狀或條狀斷續排列成環;石細胞單個散在或數個成群;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及棕色物。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射線寬1-4列細胞,有紋孔,偶見含草酸鈣方晶。木質部由成群導管組成,無髓。
(2)光枝勾兒茶莖橫切面:表皮細胞外壁增厚,角質化。皮層窄,有石細胞散在。中柱鞘纖維束與石細胞群斷續排列成環,纖維壁厚,木化。韌皮部具纖維組成的維管束帽,纖維壁薄,木化。韌皮射線中有單個散在或數個石細胞成群。形成層明顯。木射線寬1-4列細胞,導管單個散在或2-4個成群。有髓。薄壁細胞含淀粉粒、草酸鈣方晶及黃色分泌物。
粉末特征:全株粉末呈黃褐色。
① 淀粉粒眾多,大多呈類圓形或卵圓形,有的可見點狀臍點,直徑4-6μm,偶見復粒。
② 草酸鈣方晶多散在或存在于薄壁細胞中,直徑13-16μm。
④ 石細胞呈類圓形或類方形,紋孔及孔溝明顯,壁木化,寬16-33μm,長30-36μm。
⑤ 孔紋導管碎片多見,壁木化,直徑29-43μm。
⑥ 葉的表皮細胞平周壁不甚彎曲,部分細胞含橙黃色物質,氣孔為不等式。
理化鑒別
(1)薄層色譜管取該品粗粉10g,加蒸餾水100ml,小火煮沸20min,趁熱棉花濾過,濾渣再用蒸餾水40ml煮沸5min,濾過,合并濾液,冷后用乙醚50、40ml提取2次,合并乙醚提取液,濃縮至1ml,作供試品溶液。另取少量槲皮素,用乙醇微熱溶解成飽和溶液,作對照品溶液。分別吸取兩溶液,點于硅膠G薄層板上,以乙酸乙酯-丁酮-甲酸-水(5:3:1:1)為展開劑,展距15cm。取出晾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日光下觀察,均顯1個褐色斑點;重氯化試劑噴霧后,斑點均顯橙色。
(2)取上述乙醚提取液,點滴在濾紙上,干后,再點3%三氯化鋁乙醇溶液,于紫外燈下觀察,呈明顯的橙黃色熒光斑點。
(3)取上述乙醚提取液,點滴在濾紙上,干后,再點加三氯化鐵和鐵氰化鉀的混合試劑(2%三氯化鐵的50%乙醇液加等量的2%鐵氰化鉀的50%乙醇液),斑點顯綠色。
(4)取該品粗粉1g,加水25ml,小火煮沸20min,濾過,濾液用15ml乙酸乙酯提取2次,將乙酸乙酯提取液濃縮至干,用乙醇溶解,并稀釋成適當濃度,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測定,λ(EtoH max)280nm;λ(EtoH min)258nm。
(5)取粉末1g,加乙醇10ml,加熱回流10min,濾過,濾液水浴上蒸干,殘渣加5ml溶解,再置水浴上蒸干,加乙醇5ml溶解,再加鎂粉0.2g,鹽酸2滴,即顯桃紅色。(檢查黃酮)[2]
品質標志《中國民族藥志》(一)1984年版收載,光枝勾兒茶含黃酮量以蘆丁計算約為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