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石種的原巖是十幾億年前遠古代石英巖,在15000萬年前受火山巖漿中所含鐵和錳礦液侵染、滲透而使高價鐵和低價鐵間隔分布,經漫長的風化而碎落江河,又經水沖磨礪形成褐黃色、暗紅色、黑褐色和紅紫色等色彩豐富的景觀卵石。多變的顏色形成層次為紅白、黃白、褐白等色彩相間交替出現的特殊紋理圖案,自然界的萬千變化無限生機給金海石注入了活力。
金海石表面光滑,紋理變化萬千,但絕大多數呈現群巒疊翠、氣勢磅礴的山水畫卷,紋理表現出峰、巒、川、湖、林木等;石的畫面上出現水草、樹葉等紋理似“模樹石”圖案;少數有人物、禽獸等圖案,畫面參差極富變化,它區別于一般紋理景觀石的朦朧圖案,紋理感覺特別清晰細膩,濃淡相宜介于中國畫的工筆和寫意之間,畫面虛實相生疏密得體,背景深遠天際朦朧,主次呼應層次極為豐富,峰巒突兀重重疊疊展現了五岳之雄偉、天臺之險峻、峨嵋之奇幽、山村之幽靜,被譽為“畫在石上的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