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華聯(lián)做糧油采購時,做了一次香滿園色拉油的快訊,一個快訊期賣了34000多瓶,總計103萬,為什么?我讓店面做了二個大堆頭,4X4M,同時我讓嘉里糧油公司買下收銀臺前面所有的位置,40多個收銀臺旁邊全部陳列是的色拉油,變成了金黃色的海洋,每人結(jié)帳時都會捎帶一瓶,同樣是體現(xiàn)了“量”的概念;
在超市里我創(chuàng)造了幾個記錄,牙膏14天賣13萬支,衛(wèi)生巾14天賣20萬包,共五卡車,家電{yt}{zg}是189萬,至今無人能及,因為我知道如何去制造“量”的概念;
然而做為飾品來說,每款只有一個或幾個,如何創(chuàng)造“量”的概念?
一方面要求大家進貨時,要成系列引進,不要一個、二個的試,這樣是試不出來的,奧地利水晶是怎么賣起來的,是因為柯橋店**個大量引進,大量陳列,做了一面鏡子,有了量的概念;為什么浙江省蘭溪店gd商品走得快,是因為蘭溪是浙江省最富的地方嗎?不是,因為gd商品成系列了,有了量的概念;
另一方面找出飾品相同與類似的地方,集中陳列!!同樣產(chǎn)生“量”的概念!!
例如:發(fā)夾彩鉆的放在一起,發(fā)夾白鉆的放在一起,遠比白鉆彩鉆混在一起好賣;發(fā)夾一百元以上的放在一起,五十元以下的放在一起,遠比混在一起好賣;胸花幾何造型的放在一起,昆蟲造型的放在一起,遠比混在一起好賣;絲巾素面的放在一起,絲巾花面的放在一起,遠比混在一起好賣;相同或類似的東西放在一起,就會產(chǎn)生“量”的概念;
有時大家忙起來,不太會注重這些,導(dǎo)致商品“量”感淡化,從而銷售下降;
永遠記住:
商品首先要產(chǎn)生“量”感,然后才會有大量銷售;“貨賣堆山”是永恒不變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