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指符合國家標準的夾層玻璃、鋼化玻璃,以及用它們加工制成的中空玻璃。這其中尤以夾層玻璃以及用夾層玻璃制成的中空玻璃的綜合性能為更佳。
分類
一般民用鋼化玻璃是將普通玻璃通過熱處理工藝,使其強度提高3—5倍,可承受一定能量的外來撞擊或溫差變化而不破碎,即使破碎,也是整塊玻璃碎成類似蜂窩狀鈍角小顆粒,不易傷人,從而具有一定的安全性。鋼化玻璃不能切割,需要在鋼化前切好尺寸,且有“自爆”特性。根據用途不同,鋼化玻璃又可分為全鋼化玻璃、半鋼化玻璃、區域鋼化玻璃、平鋼化玻璃、彎鋼化玻璃等多種類型。
夾層玻璃作為一種安全玻璃在受到撞擊破碎后,由于其兩片普通玻璃中間夾的PVB膜的粘接作用,不會像普通玻璃破碎后產生鋒利的碎片傷人。同時,它的PVB中間膜所具備的隔音、控制陽光的性能又使之成為具備節能、環保功能的新型建材:使用夾層玻璃不僅可以隔絕可穿透普通玻璃的1000赫茲—2000赫茲的吻合噪聲,而且它可以阻擋99%以上紫外線和吸收紅外光譜中的熱量。作為符合新型建材性能的夾層玻璃勢必將在安全玻璃的使用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揭示玻璃非固體之謎
在實驗中,為了觀察微觀原子的真實運動情況,研究人員利用較大的膠體微粒模擬原子,并用高倍顯微鏡進行觀察。結果發現,這些粒子形成的凝膠因為構成了二十面體結構而無法形成結晶——這與20世紀50年布里斯托爾大學的Charles Frank作出的預測相一致。這種結構解釋了為什么玻璃是“玻璃”而不是液體或固體。
此次研究對于理解亞穩態材料來說是個重大的突破,它將使進一步開發金屬玻璃等新材料成為可能。另外,如果能夠通過操作使金屬在冷卻時形成玻璃一樣的內部結構,將有可能大大減少金屬缺陷。
玻璃表面看上去是固體,實際上并不是。50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嘗試弄清玻璃的本質。英國、澳大利亞及日本的科學家聯合研究發現,玻璃無法成為固體的原因在于玻璃冷卻時所形成的特殊的原子結構。相關論文將在線發表于《自然—材料學》(Nature Materials)上。
主要研究人員、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的Paddy Royall說:“一些材料在冷卻時會形成結晶,其原子會以高度規則的模式進行排列,稱為“晶格”(lattice)。不過玻璃在冷卻時,原子擁堵在一起,幾乎隨機排列,妨礙了規則晶格的形成。”


主要類型
根據中間膜的熔點不同,可分為:低溫夾層玻璃、高溫夾層玻璃、中空玻璃;
根據中間所夾材料不同,可分為:夾紙、夾布、夾植物、夾絲、夾絹、夾金屬絲等眾多種類;
根據夾層間的粘接方法不同,可分為:混法夾層玻璃、干法夾層玻璃、中空夾層玻璃;
根據夾層的層類不同,可分為:一般夾層玻璃和防護玻璃。
材料特性
玻璃即使碎裂,碎片也會被粘在薄膜上,破碎的玻璃表面仍保持整潔光滑。這就有效防止了碎片扎傷和穿透墜落事件的發生,確保了人身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