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畫中的瀝粉畫:瀝粉畫源于我國古建筑上的漆藝。據傳,遠在戰國時期,木結構建筑在我國已具相當水平,為了免遭風雨侵蝕,油漆工匠常常在建筑物上涂上油漆進行彩繪。到了清,建筑彩繪已經形成了一種等級制度,主要用在宮廷,寺廟等建筑的裝飾藝術上。不僅如此,瀝粉工藝也在古家具,以及木雕,泥塑人物的裝飾中運用廣泛。
瀝粉畫材料是需要特殊材料配制的。作畫時,根據構圖要求使瀝粉材料從工具口中瀝出在畫布或畫板上。瀝粉線條的粗細均勻全是手上工夫。所謂熟能生巧。雖然瀝粉畫創作過程是腦與力相結合的過程,但瀝粉材料的稀稠度也是作畫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掌握好瀝粉的調配是核心。
瀝粉畫在藝術風格上強調裝飾性。由于瀝畫是以凸出的線條為主要表現形式,因此制作者在展現自己的藝術創意時,往往以我國傳統圖案為主要造型參。并吸取民間藝術的長處,在形象刻畫和色彩處理上再灌注自己對藝術的理解,并加以恰當的變形和夸張,力求在動與靜,疏與密,簡與繁,黑與白及冷與熱等藝術對比上的統一和協調。有時為了更好的突顯藝術效果,往往畫面上鑲貼金銀箔或嵌以其他多種特殊材料,使畫面更加富有裝飾情趣。
瀝粉畫創作過程中,技法熟練純度對作品的wm至關重要。尤其線條美成為貫穿整個畫面美感的基本要素。這要求瀝粉線條不但要飽滿,連貫,粗細要得體,而且在制作線條特別是長線條表現時能一氣呵成,有一種流暢,抒情之快感,切忌一根線條上出現多個接點修改的痕跡,影響線條美感。

元墓室壁畫,據古發現,具表性的有山西大同馮道真墓壁畫和北京密云縣元墓壁畫,均繪制于元初期。寺觀壁畫是中國傳統壁畫的一種。畫在佛教寺院和道教廟觀的墻壁上。內容一般有佛道造像和故事等。古許多zm畫家,如東晉顧愷之、唐吳道子等,都曾作過寺觀壁畫。山西芮城永樂官的元道教壁畫,山西稷山興化寺的元佛教壁畫,北京西郊法海寺的明佛教壁畫,都是古壁畫中的杰作,至今保存完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