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畫從內容上看可分為13幅,這些畫布局得當、主次相輔、各成格局,這是“我國古不以佛道為內容的壁畫孤例”。繪于明應王殿南壁東側的元雜劇圖,展現了一個散樂班正在登臺謝幕的場景。畫中11人,從頭戴冠飾、臉譜鬢須、fu裝道具,可看出生、旦、凈、末、丑角色皆備,行當齊全。因此被專家譽為廣勝寺之一絕,這也是我國目前面積的古戲劇壁畫,尤為珍貴。1998年,該畫與捶丸圖同時被編入《中國歷史》教科書。
而繪于明應王殿西壁北側的下棋圖,畫面中所表現的是700多年前人們使用的棋盤和棋子,棋盤似“楚河漢界”,而棋子卻類似于圍棋。這幅圖為研究我國古棋類的發展和演變,提供了極為形象的資料。在其下方的捶丸圖,從球場環境、球丸大小、球窩形狀、球杖式樣以及撿球人的姿勢和擊球人數看,它是我國關于捶丸運動的最早圖畫記載。專家據此推斷,我國古的捶丸運動與當今的高爾夫運動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
在這里,記者隨機采訪了不少游客,他們均表示,用肉眼很難分辨出哪里被修復過。但一位專程來山西各寺廟看壁畫的老者表示,專家通過鑒定就可以判斷修復的工藝是否合理。
通過畫工直接畫在墻上面的,也有人叫手工畫,和前面一種的里面的一個小類有點像,只不過它的載體是墻,沒有通過其它介質,只不過這樣的畫耐久度色彩鮮艷度等就不如一種來的久,所以現在普及的范圍也不廣。通過機器雕刻,用不同顏色的彩紙刻出各各不同的形狀,組合成圖案,這種基本統稱墻貼。通過繪制或者印刷出畫心,然后用木條或者木板繃起,或者直接在木板上作畫,而后直接掛墻上的,也稱裝飾畫。
壁畫的發展可以追溯到石器時,石器時是中國繪畫的萌芽時期,伴隨著石器制作方法的改進,原始的工藝美術有了發展。在若干年以前,我們所掌握的中國繪畫的實例還只是那些描畫在陶瓷器皿上的新石器時的紋飾。但近年來,在中國的許多省份發現了巖畫,使得史學家們將中國繪畫藝術的起源推前至舊石器時。在這些眾多的發現中,也bao括了許多描繪人的圖像,有些堪稱宏幅巨制。內蒙古陰山巖畫就是最早的巖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