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證透水混凝土孔隙的均勻性,要求材料入機后必須攪拌均勻,拌合物中不能有粘團和骨漿分離現象。要求采用強制式攪拌機進行攪拌,每次攪拌的容量應與施工速度保持一致,攪拌開始到攤鋪結束的時間間隔不宜超過30分鐘,以免影響漿料的正常粘結和硬化。此外,應根據配合比要求設定好每盤材料投料數量,計量要準確,不可僅憑目測加料,必須每盤計量并記錄。當骨料含水時應進行配合比調整,以確保透水混凝土漿體的數量和稠度符合設計要求。
![](http://zs1.img-/pic/170981/p6/20170120090735_4266_zs.jpg)
專家把透水混凝土對城市的生態保育功能比喻成“呼吸器”:下雨時雨水滲下去,晴天時土壤中水氣“跑”上來,地表與空氣形成熱量與水分交換,可降低地表溫度,增加濕度,調節氣候。這樣就避免了封閉性混凝土施工造成的地下水位下降、熱島效應等“城市病”。
除去生態功能,城市采用透水混凝土建設道路、廣場,還可以選擇深紅、淺黃、嫩黃等顏色,豐富了城市景觀,在經濟上也劃得來。專家測算,南京適合改造為透水人行道的面積有370萬平米,改造后可蓄水69萬立方米,相當于70臺水泵的排水量;這部分降水混入污水通道處理,多花的污水處理投資更難以估量。而透水混凝土的花費,只相當于好的面bao磚的建設成本。
![](http://zs1.img-/pic/170981/p6/20170120090737_3787_zs.jpg)
透水混凝土之所以滲水透氣,在于其“沙其瑪”般的截面結構,水氣通過孔隙滲透。據介紹,透水混凝土通過特殊的膠結料拌合,混凝土顆粒飽和粘結,留有蜂窩樣的孔隙,雖然透氣孔率達17%,但強度仍能達到C30級,卡車都不會壓壞,孔隙還能吸收汽車噪聲,因而也適用于城市快、慢車道;而傳統混凝土是不飽和顆粒,需要砂漿凝結,就阻隔了水氣交換。
近年來,隨著世界城市重建以及基礎設施擴建的快速發展,產生的建筑垃圾的數量越來越巨大,其中廢棄混凝土占到了總量的30%—40%,給人類的生活與環境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處于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目的,世界各國對廢棄混凝土的再生利用進行了大量研究并達到了應用階段。
另一方面,隨著現化的進程,人的活動范圍不斷增大,人們趨向于追求舒適、安全的生活環境,這也對公共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雨天路面要能夠迅速排除降水,防止路面積水和夜間反光,改善車輛行駛及行人行走的舒適性和安全性;能夠很好的吸收車輛行駛時產生的噪聲,創造安靜舒適的交通環境。公園、超市等大型公共場合應能迅速排水,方便人們出行。這些要求,促進了透水混凝土的產生。由于我國硬化地面面積快速增加,導致地下水資源得不到有效補充,作為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發展透水路面材料有利于水土保持。
![](http://zs1.img-/pic/170981/p6/20170120090740_3508_zs.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