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是地表水源的主要補給來源,中國大部分地區降水的季節分配不均勻。長江以南地區多雨季節為3~6月或4~7月。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華北和東北地區,多雨季節為6~9月,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因此,地表徑流量主要隨降雨的季節而變化,在時間上分配極不均衡,而作物在生長期內的需水是逐日變化且相對均勻的,這使徑流的時間分配與灌溉的需求不盡適應。此外,灌溉水源的年際變化也很大,南方河流豐枯年份水量比值在3倍以上,北方河流豐枯年份水量比值可達10~20倍。干旱年份,特別是連續干旱年份,水量不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極大,以至造成絕收。中國80年初的年灌溉用水量約4000億m3,占全國總用水量的84%,其中約90%取自地表水。河川徑流的開發利用程度,南方、北方差異很大。在中等干旱年份,海灤河流域已達77%,黃河流域59%,長江流域僅19%。
灌溉水源應在水量和水質兩方面滿足灌溉的要求。灌溉水源在水量、時間分布、地理位置與灌溉的要求不相適應時,常建蓄水工程調節tr來水狀況,做到以豐補歉,及適應自流灌溉農田的要求;或修建引水工程以適應水土資源在地理位置上的不平衡;或修建提水工程以滿足高地農田對灌溉的要求。在條件許可時,可修建蓄、引、提相結合的灌溉工程系統,在時間上和地區上對水資源進行更大程度的調節和利用。 灌溉水源的水質,如水的化學、物理性狀,水中含有污染物的成分及其含量等,對農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它應符合作物生長和發育的要求,并兼顧人畜飲用及魚類生長的要求。灌溉水源的水質不能滿足灌溉要求時,可通過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加以改善,或與清水摻合,符合標準后再用于灌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