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水源應在水量和水質(zhì)兩方面滿足灌溉的要求。灌溉水源在水量、時間分布、地理位置與灌溉的要求不相適應時,常建蓄水工程調(diào)節(jié)tr來水狀況,做到以豐補歉,及適應自流灌溉農(nóng)田的要求;或修建引水工程以適應水土資源在地理位置上的不平衡;或修建提水工程以滿足高地農(nóng)田對灌溉的要求。在條件許可時,可修建蓄、引、提相結合的灌溉工程系統(tǒng),在時間上和地區(qū)上對水資源進行更大程度的調(diào)節(jié)和利用。 灌溉水源的水質(zhì),如水的化學、物理性狀,水中含有污染物的成分及其含量等,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也有一定的影響。它應符合作物生長和發(fā)育的要求,并兼顧人畜飲用及魚類生長的要求。灌溉水源的水質(zhì)不能滿足灌溉要求時,可通過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加以改善,或與清水摻合,符合標準后再用于灌溉。
無壩引水樞紐河道的水位和流量能滿足取水要求、無須建壩抬高水位的引水樞紐。一般由進水閘、沖沙閘和導流堤組成。進水閘用來控制進入干渠的流量,并防止底沙進入干渠。沖沙閘用來沖刷淤積在進水閘前的泥沙,通過它的泄水造成人工環(huán)流,使河道主流方向固定,同時在洪水期間宣泄多余水量。導流堤用來引導水流順暢地引入進水閘,洪水期間部分水量從導流堤上溢流。進水閘和沖沙閘總是緊靠在一起的,它們在渠首工程中的相互位置一般有兩種布置方式:①正面排沙,側面引水。當河流水量大,含沙多,除保證本灌區(qū)的灌溉用水外,還有足夠的流量沖沙或還需要分水給下游灌區(qū)時,常布置成這種形式。其泄水方向和主流方向一致,進水閘的軸線和主流成一銳角,一般為30°~40°,以減輕洪水對進水閘的沖擊力,而沖沙閘則能有效地沖掉沉積在渠首的沙石。②正面引水,側面排沙。當河道水量少,灌溉面積大時,布置成這種形式可增大進水流量。進水閘的軸線與主流方向一致,而沖沙閘與主流流向成較大角度(接近90°)。這時常有較多的沙石進入渠道中,必須加大干渠縱坡,并沿渠線布置適當?shù)臎_沙閘。導流堤的布置從泄水閘開始向上游河道延伸到接近主流,使主流沿導流堤入渠。導流堤與主流的夾角以10°~30°為宜。過大時如遇洪水堤易被沖毀而影響引水;過小則將增加導流堤長度,增大工程量。
![](http:///pic/76158/20140416103057_8194_zs.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