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點:1、可以生產形狀復雜的零件,尤其是復雜內腔的毛坯;2、適應性廣,工業常用的金屬材料均可鑄造,幾克到幾百噸;3、原材料來源廣,價格低廉,如廢鋼、廢件、切屑等;4、鑄件的形狀尺寸與零件非常接近,減少了切削量,屬于無切削加工;5、應用廣泛,農業機械中40%~70%、機床中70%~80%的重量都是鑄件。缺點:1、機械性能不如鍛件,如組織粗大,缺陷多等;2、砂型鑄造中,單件、小批量生產,工人勞動強度大;3、鑄件質量不穩定,工序多,影響因素復雜,易產生許多缺陷。鑄造的缺陷對鑄件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為選擇鑄造合金和鑄造方法打好基礎,應從鑄件的質量入手,并結合鑄件主要缺陷的形成與防治。
砂模鑄造法(Sand Casting)利用砂作為鑄模材料,依不同成份的砂可再細分為濕砂模鑄造法(Green Sand Mold)、表面干砂模鑄造法(Dry Sand Mold)等等,但并非所有砂均可用以鑄造。好處是成本較低,因為鑄模所使用的沙可重復使用;缺點是鑄模制作耗時,鑄模本身不能被重復使用,須破壞后才能取得成品。金屬模鑄造法(Die Casting)利用熔點較原料高的金屬制作鑄模。其中細分為重力鑄造法、低壓鑄造法和高壓鑄造法。受制于鑄模的熔點,可被鑄造的金屬也有所限制。
中國在公元前513年,鑄出了世界上最早見于文字記載的鑄鐵件-晉國鑄型鼎,重約270公斤。歐洲在公元八世紀前后也開始生產鑄鐵件。鑄鐵件的出現,擴大了鑄件的應用范圍。例如在15~17世紀,德、法等國先后敷設了不少向居民供飲用水的鑄鐵管道。18世紀的工業革命以后,蒸汽機、紡織機和鐵路等工業興起,鑄件進入為大工業fu務的新時期,鑄造技術開始有了大的發展。
進入20世紀,鑄造的發展速度很快,其重要因素之一是產品技術的進步 ,要求鑄件各種機械物理性能更好,同時仍具有良好的機械加工性能;另一個原因是機械工業本身和其他工業如化工、儀表等的發展,給鑄造業創造了有利的物質條件。如檢測手段的發展,保證了鑄件質量的提高和穩定,并給鑄造理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電子顯微鏡等的發明,幫助人們深入到金屬的微觀世界,探查金屬結晶的奧秘,研究金屬凝固的理論,指導鑄造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