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與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自然界中最富魅力的基本景觀。我國把山水作為審美對象,并加以欣賞、歌頌和贊美由來已久,老子說:“上善至水”,“上德若谷”(《道德經》);孔子說:“知者若水,仁者樂山”(《論語》)。至秦漢時,帝王為追求長生不老,便在御苑中仿東海神島,營造太液池,池中筑有蓬萊、方丈、瀛洲等仙山,此后“一池三山”成了后帝王御苑的濫觴,同時也開創了中國造園史l上堆疊假山的先河。西漢富人袁廣漢和梁孝王劉武都在園林中堆土疊石為山;北魏張倫所造的景陽山更是以“重巖復嶺嵌接相屬、深洞丘壑逶邐連接”的假山名聞遐邇;而宋徽宗趙佶的艮岳,則以帝王之力,營造了以模仿天下名山的大型假山景觀,堪稱是中國園林假山的典范之作。至明、清,在園林中疊石為山相沿成風,現存著l名的如避暑山莊的金山亭、北海的靜心齋、蘇州的獅子林、揚州的個園等。
{dy}步:先要調好水泥漿,注意漿要隨用隨調,還要注意漿的稀稠度。為增加凝固時間,可在水泥中適量加入堵漏材料;對于石體上需附著造型石體,可用云石膠固定,在膠體干后用水泥漿覆蓋膠體,以協調整體色調。
第二步:石材加工,把需要膠接的石頭用錘、鑿、鋸等工具加工出紋理和比較奇特的形狀來。為保證于上下石體相互支撐,對接觸部位還需進行切割加工。
以自然為主體
現風景園林設計所追求的是減少、甚至是沒有人類參與而由自然形成的真正的自然場所,所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隨著自然生態系統的嚴重退化和人類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西方社會對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發生了根本變化。人類從過去作為自然界的主宰,轉變為現在成為自然界的一員。與此相適應的是,風景園林師過去將自然看作是原材料,現在則傾向于將自然作為設計的主體。
傳統園林被看作是人類對征fu自然的炫耀,是人與自然的作用在相互競爭,而城市中出現的荒地則被看作是人類征fu自然能力的衰退。當人們認識到,植物同人類一樣在發展過程中要不斷遷徙,自然會運用各種方式將荒地變成各種遷徙植物的競爭地之后,荒地就成為風景園林展示的熱點景觀類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