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處理
人工地基處理示意圖在建筑學中地基的處理是十分重要的,上層建筑是否牢固地基有無可替的作用。建筑物的地基不夠好,上層建筑很可能倒塌,這樣說一點也不為過,而地基處理的主要目的是采用各種地基處理方法以改善地基條件。
地基處理的對象是軟弱地基和特殊土地基。我國的《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J7-89)中明確規定:“軟弱地基是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質土、沖填土、雜填土或其它高壓縮性土層構成的地基”。
特殊土地基帶有地區性的特點,它bao括軟土、濕陷性黃土、膨脹土、紅粘土和凍土等地基。
工程案例及原因分析
案例一:在某地區新建一110kV變電站,具體地質情況為:上層為2m~3m厚度不等的人工填筑土層,地基承載力基本值f0=65kPa,主變容量40MVA,變壓器總重20000kg,主變基礎采用長6米,寬4米,厚0.6米的獨立基礎,內配Ф12@150雙層雙向鋼筋,基礎埋深1.5米,下設100厚C10混凝土墊層。經沉降計算,沉降量超出設備技術要求,明顯不利于設備安全運行,基礎只得重新處理。經過幾種地基處理方案對比后,業主決定基礎采用12米Ф400(壁厚80)預制管樁,單樁設計承載力400kN。
安裝結束觀測至今發現沉降很小。 案例二:某在建110kV變電站,變電場內由于多為回填土,地基承載力過低,特別是不均勻沉降為設備的安全運行帶來了隱患。為了提高地基承載力,解決不均勻沉降,業主決定以強夯法進行地基處理。具體地質情況為:上層為4.5m~5.7m厚度不等的人工填筑土層,地基承載力基本值f0=60kpa,有較大的浸水附加沉陷量,以下為淤泥質粘性粉土和細砂,厚度為0.8m~2.0m,采用150kN履帶起重機,錘重100kN,落距為18m,經過夯擊后,地基承載力基本值f0=120~150kpa。
在平常的建筑當中,經常回聽到強夯地基這個詞,有些人可能對這個的了解不多,甚至是可能都不知道這個是什么。這里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強夯地基的相關知識。
強夯地基指的是借助重錘落下的時候產生的沖擊力來對地面淺層的土地基進行夯實,從而讓地面的表面形成一層比較均勻、堅硬的硬層。強夯地基對于基礎建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試工的時候要注意一些要點,這樣才能保證施工質量。
在施工之前要進行一輪試夯,從中選定夯錘的重量、落距和地面的直徑,選定了這三樣東西才可以確定到夯錘的{zh1}下沉量和對應的最少夯實變數以及總共的沉量等試工的參數,要注意試夯的深度、密實度都要達到設計要求。其次,基礎底面范圍要小于基坑的夯實范圍。此外,施工過程中的記錄和檢測工作要做好,隨時檢查夯錘的重量和落距,復查夯點的防線和夯坑的位置等,將施工過程中檢查到的情況和各種施工參數都做好記錄,以便監控工程的質量。
相信大家對于強夯地基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想要知道更多關于它的知識可以上網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