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絲,又稱“葫蘆簫”,是云南少數民族樂器,葫蘆絲發源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臨滄地區,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葫蘆絲可分為高、中、低音三種類型。其音色獨特優美,外觀古樸,柔美,典雅,簡單易學,小巧易攜帶,受到廣大音樂愛好者及中外游客的喜愛。
這種樂器以葫蘆做為音箱 ,葫蘆咀做吹口,常見者以各自裝有一片舌簧的3根長短不一的竹管,并排插入葫蘆底部。通體長約30厘米。亦有單管,雙管或四管者。無論竹管多少,多以中間一根為主管,其余為副管。主管上開7個音孔,前六后一,傳統的葫蘆絲副管上方不開孔,只在管身底部開通,用塞子堵住,塞子與管身之間有線連接,需要時則用小指將其打開。改良的葫蘆絲則沒有使用傳統的塞子,而是跟主管一樣在管身上方開一音孔。這樣更方便于在演奏時對副管音的反復使用,而且控制自如,更加靈活。吹奏時手指控制主管的音孔以奏出不同音高的音,若主副管同時開啟,吹奏時數管齊鳴,旋律只出自主管,副管僅以和諧持續的單音相襯托,通常是一管發a音,一管發e音,產生和聲效果,給人以含蓄、朦朧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