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與上種極相近,體小型,長10~15毫米。觸角末節基部與前節等闊。
生活習性及分布同上種。
【采集】7~8月間于清晨露水未干時捕捉,捕捉時宜戴手套及口罩,以免毒素刺激皮膚、粘膜。捕得后,置布袋中,用沸水燙死,然后取出曬干。
【藥材】干燥蟲體呈長圓形,大斑蝥全長10~25毫米,寬5~10毫米;小斑蝥長10~15毫米,寬5~7毫米。頭略呈三角形。黑色。有1對較大的復眼及1對觸角,觸角多已脫落。背部革質鞘翅上有3條淡棕色橫帶紋。胸腹部棕黑色,有光澤。胸部突起,有足3對。腹部呈環節狀,有黑色絨毛。氣特異,味初辛后苦。以個大、有黃色花斑、色鮮明、完整不碎者為佳。
主產河南、廣西、安徽、四川、貴州、湖南、云南、江蘇等地。以河南、廣西產量較大。
【化學成分】南方大斑蝥含斑蝥素1~1.2%,脂肪12%及樹脂、蟻酸、色素等。黃黑小斑蝥(臺灣產者)含斑蝥素0.97%,但亦有達1.3%者。此外,一般斑蝥屬含斑蝥素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