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綱目拾遺》)
【異名】蜚、新撾(《爾雅》),蜚蠊(《本經》),飛現(《廣雅》),負盤(《爾雅》郭瑛注),石姜,滑蟲(《唐本草》),茶婆蟲、香娘子(《綱目》),贓郎(《綱目拾遺》),偷油婆(《分類草藥性》),醬蟲(《貴州民間方藥集》),黃賊(《陸川本草》)。
【來源】為蜚蠊科昆蟲東方蠊等的全蟲。
【動物形態】東方蠊
體橢圓形,背腹扁平,長約2.5厘米,深褐色,有油狀光澤。頭部向腹面彎曲,大部分隱在前胸下面;頭小,復眼1對,單眼2個,口器咀嚼式;觸角甚長,絲狀,環節圓筒形,約有100余節。前胸背板甚大,中,后胸較小;雄蟲有短翅2對,僅掩蓋腹部約2/3;雌蟲的翹退化,前翅僅呈現2小片,后翅消失。足3對,多毛,脛節及跗節皆長。跗節分為5節,具2爪。腹部10節,末端有尾須1對。不wq變態;初孵的幼蟲色白,經一次蛻變而成褐色之稚蟲,復經5次蛻變而成成蟲。
多棲于人家灶間內,晝隱夜出,喜食菜、飯及液體食物,取食時,每排出糞便及分泌惡臭的液體。全國大部地區均有分布。
此外,常見的尚有美洲蠊及澳洲蠊等種。體大,均呈暗褐色,雌雄都有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