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靠
美人靠常見于園林建筑中的廳、軒、亭、閣,一些傳統民居中也能見到它。其實誰都知道它,只是未必叫得出它的名字。
民間傳說,美人靠始于春秋戰國時代:吳王夫差與西施趴在柵欄上觀賞池中的游魚,差點兒一頭栽進水里,夫差(另有說法是西施)冥思苦想,有了好主意,命工匠在池塘邊建造了這種帶靠欄的長凳,西施常常坐在那里,白衣勝雪,長發飄飄……由此得名美人靠,也叫吳王靠。聽起來很美好,大家都愿意相信這是真的,不愿意去深究,也經不起推敲——在史籍中,無論正史野史,都找不到關于此事的半點相關記載,基本上可以肯定,這個浪漫的名字是后人臆想出來的,歷史應該不超過100年。
不過,中國傳統園林建筑中,不論大小,臨水的亭榭幾乎必定設有美人靠,以便人們坐在那兒觀景或休息,對照美人靠的傳說,也算無巧不成書。除了吳王靠之外,美人靠還有廊椅、飛來椅等別稱,因其探出的靠欄外形酷似鵝略帶彎曲的脖子,又稱鵝頸椅。當然這種樣式并不是模仿鵝脖子,而是根據人體脊椎的特點設計的,也就是所謂的“人體工程學”,人端坐于這樣的椅子上,后背和靠欄wq貼合,感覺會很舒服。
那么問題來了,美人靠古時叫什么呢?叫欄,或欄桿。《營造法源》中說:“欄桿常裝于走廊兩柱之間,以代藩屏,或地坪窗、合窗之下,以代半墻。”換句話說,美人靠也算是一種欄桿,是欄桿的變形和衍生。具體而言,需要裝欄桿的地方,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做成欄桿,不嫌麻煩可以做成更美觀、有功用的廊凳(長凳),在廊凳的基礎上再加靠欄,就成了美人靠。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做成欄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