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1965年,歐洲工程師Healy等人提出了利用冷水機組的冷凝熱生產生活熱水的設想;
二十世紀70年代后期,冷水機組熱回收技術在地區掀起了一次推廣高潮;
二十世紀80年代,一步針對空調制冷系統的熱回收性能標準在歐洲國家頒布,用來指導廢熱回收系統的設計;
二十世紀90年代,D.M.Count等科學家對帶有熱回收器的熱泵機組進行了特性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室內換氣時可以短暫地開窗,開窗時間一般不超過10分鐘;
空氣過濾器應定期清洗,否則氣流受阻,造成風量不足,室溫升高;睡眠時要調節溫度,空調器可自動進行睡眠溫度調節;
室外機組安裝要牢靠,減少振動和噪音,冷凝器的吸、排風口前要留有足夠空間以利通風,若風力受阻,冷凝壓力升高將會導致停機;
室內機組前也不應有障礙物,否則影響出風;
主要特點,導致智能產品形成一個個孤島,無法互聯互通。只有建立一個兼容互通的開放軟件平臺,才能有效整合上下游產業鏈,真正通過空調為用戶提供智能生活。另一方面,智能空調面臨運營的困境。實現對家電的智能操控是目前家電智能化的普遍功能,但如何延長產品的價值鏈、增強用戶粘性,實現增值服務是家電智能化需要翻越的一座大山;此外,售后服務也是企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傳統家電售后服務僅僅局限于故障維修環節的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用戶對產品的體驗式消費要求,企業必須用互聯網思維重構整個服務流程體系,才能抓住用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