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二胡應注意其制作藝術美
好二胡應該是樂器的高品質功能和制作高品質的藝術美的聚合結晶。即既是一件音色、音質、音量wm稱心如意的樂器,同樣還是一件賞心悅目具有收藏價值觀賞價值的藝術品,讓人拉起來順心,聽起來舒心,看起來稱心。
就二胡制作藝術美方面談一點個人感受:
制作尺寸規(guī)范:琴桿中軸線與琴筒中軸線與兩琴軫中軸線達到三個垂直;琴桿軸心線與琴筒上下孔軸心線與底托軸心線與琴軫軸心線達到五個同心,這樣使整琴發(fā)音共振共鳴的軸心效果高度統(tǒng)一;琴筒內外壁的拼縫角度準確對稱,板壁厚度對稱均勻,長度精i確,弧度圓滑、連貫、流暢,使琴筒共振共鳴在頻率、傳遞速度上均衡、對稱,有效地提高了音質的純凈度。
制作結構嚴密:首先,琴桿與琴筒的桿、孔配合精i確到位,松緊度恰到好處;其二,琴桿孔與琴軫的孔、軫配合精i確到位,既不難扭,又不跑弦(孔、軫結合面達到了滿配合);其三,琴桿與琴托的榫眼配合緊密到位,琴托既不前后移位,也不左右挪位。整琴結構的孔、榫、眼達到了嚴、實、準、緊的高標準。
二胡(拼音:Erhu) 始于唐朝,稱“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一種中國傳統(tǒng)拉弦樂器。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樂器(擦弦樂器)之一。
二胡名曲有《二泉映月》、《良宵》、《聽松》、《賽馬》等。
歷史沿革
起源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最早發(fā)源于我國古代北部地區(qū)的一個少數民族,那時叫“奚琴”。宋朝學者陳旸在《樂書》中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唐代詩人岑參所載“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的詩句,說明胡琴在唐代就已開始流傳,而且是中西方拉弦樂器和彈拔樂器的總稱。
二胡,南北朝時期北方的少數民族樂器?,F在中國北方,尤其是東北地區(qū)更為流行,曾有人認為它流行于中國大江南北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又稱為南胡,這是不了解歷史所致。二胡集中于中高音域的表現,音色接近人聲,情感表現力極高,廣為大眾接受。1920年代,二胡始作為獨奏樂器出現在舞臺上。在這之前,二胡多用于民間絲竹音樂演奏或民歌、戲曲的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