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夢溪筆談》:“內侍李舜舉家為暴所震,其堂之西屋雷火自窗間出,赫然出檐。人以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及雷止,其舍宛然,墻壁窗紙皆默。有一木格,其中雜貯諸器,其漆器銀鋁者,銀悉容流在地,漆器不燃灼。有一寶刀,極堅剛,就刀室中容為汁。而室亦儼然。人必謂:當先焚草木,然后流金石,今乃金石皆爍而草木無一毀者,非人情所測。
湖陽縣春秋蓼國,樊重之邑了,重母畏雷,為立石室,以避之,悉之文石為階砌,至今猶存。”書中談及的白石、文石,據分析應該屬于絕緣性能較好的石塊。至于宋、元、明、清代的建筑物多用“雷公柱”(宋代稱棖桿)等措施以避雷。
當先驅放電到達大地,或與大地放電迎面會合以后,就開始主放階段,這就是雷擊。在主放電中雷云與大地之間所聚集的大量電荷,通過先驅放電所開辟的狹小電離通道發生猛烈的電荷中和,放出能量,以至發出強烈的閃光和震耳的轟鳴。在雷擊中,雷擊點有巨大的電流流過。大多數雷電流峰值為幾十KA,也有少數上百KA以至幾百KA的。雷電流峰值的大小與土壤電阻率的大小成減函數關系,即土壤電阻率高,則雷電流峰值小;土壤電阻率低,、則雷電流峰值大。
帶電的云層與大地上某一點之間發生迅猛的放電現象,稱之為“直擊雷”,其破壞機理主要是機械破壞作用;帶電云層由于靜電感應作用,使地面某一范圍帶上異種電荷,直擊雷發生以后,云層帶電迅速消失,而地面某些范圍由于散流電阻的存在,以至出現局部高電壓。
現代過電壓防護技術強調防護,為了預防雷電災害所造成的巨大損失,用戶用電系統、網絡系統、中控系統、有線電視系統、通訊系統等用電設備系統須做好防雷措施,以系統設計,保護以防止雷擊災害的原則,綜合治理,建立一套完整過電壓防護系統,并把過電壓防護看做一個系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