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化床填料的內部構造與特點(1) 按流體力學設計幾何構型、強化表面附著能力
填料外部膜更新快活性強,內部膜受到充分保護,微生物生長狀態良好,改變傳統填料外部生長的方式,使微生物的降解效率更高。
特殊的結構使水中空氣氣泡和污染物可自由穿過填料內部,增加生物膜與氧氣污染物的接觸機率,大大提高了系統的傳質效率,提高生物的降解活性。
填料內部生物菌群生命周期長,菌種豐富,特別適合硝化菌的生長,并兼有厭氧好氧的特點,硝化反硝化脫氮效果明顯。
(2)填料比表面積大、附著生物量多
足夠大的載體表面積適合微生物的吸附生長,有效生物濃度高,處理能力強。
較高的生物濃度使來水的水質波動得到充分的分散,并迅速被消減,從而提高了系統的抗沖擊負荷能力。
科學的配方使得微生物更容易附著在填料上,使得對難降解和易降解有機物的微生物共同生長,生物豐富,提高了1難降解有機物的處理效果。
(3)無需支架、易流化、節省能耗
恰當的比重(掛膜前0.97~0.98.掛膜后~1),使填料在停氣時成漂浮態,曝氣直處于懸浮流化態,最1大限度的降低能耗。
填料自由通暢的旋轉,增加對水中氣泡的撞擊和切割,破碎大的氣泡,延長水中停留時間,氧的利用率可提高10%以上,有效的降低了供拉能耗,
(4)節省占地,通過增加填充率提升處理能力及效果,無需新增構筑物
活性生物填料生物膜工藝只需在原池基礎上增加填料投配量,即可滿足提升進水負荷或提高出水水質的需求,無需新增處理池,同比可節省1/2~3/4占地。
填料塔
大事記/填料塔
1937年斯特曼填料的出現,使填料和填料塔又進入了現代發展時期。
1950年后,填料塔進入了緩慢發展時期,在這個時期內,人們注意了對塔內件的研究,力圖解決填料塔的放大問題,但由于各種板式塔的出現及其成功應用,使填料塔倍受冷落。
1950年以后,填料塔進入了緩慢發展時期,在這個時期內,人們注意了塔內件的研究,力圖解決填料塔的放大問題,但由于各種板式塔的出現極其成功應用,使填料塔受到了冷落。
填料塔
大事記/填料塔
1951年Danckwerts〔側針對滲透理論假定旋渦在界面上停留一個固定的時間的不合理性,特別對攪拌槽、亂堆填料塔、鼓泡塔、噴霧塔,其中的氣泡和液滴有較寬的尺度分布,對滲透理論進行改進,提出了表面更新理論。
1964年國際蒸餾會議認為是填料塔放大以后液體分布不均所致。
1966年用于分離水和重水的第yi個蘇爾采填料塔在法國投產。
自1966年世界上建立起莽一批網波填料塔以來,十多年的實踐證明,風波填料具有效率高、負荷大、壓降低、滯液星小、幾乎無放大效應以及易于機械化加工等優點,因此其應用得到了迅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