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由政府或企業為實現產業發展目標而創立的特殊區位環境。它的類型十分豐富,包括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技園、工業區、金融后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物流產業園區等以及近來各地陸續提出的產業新城、科技新城等。
項目前景
項目建設與傳統房地產開發具有部分替代性。而當前國家對傳統房地產項目不斷的進行調控,這也客觀上為產業園區建設創造了更大的經營空間,減少了產業地產的投資風險,提高了園區運營的穩定性和可控性,吸引了更多傳統住宅房地產開發商的目光。金融危機之后,大約有12%的傳統房地產開發商轉投產業園建設項目,從2005年首次次房地產調控開始,則有約30%的傳統房地產商轉向產業園建設開發,二線城市比例稍低。
事實上,廠區產業園項目建設正如理論分析一樣已經駛入了快車道。截至2011年,我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區一共88家,上報統計的企業總計5.96萬家,實現營業總收入13.16億元,工業總產zhi10.49億元,工業zeng加zhi2.74億元,凈利潤7672億元,出口總額3000億美元,上繳shui額6613億元。其中,工業zeng加zhi占同期全國第二產業zeng加zhi的比重達到12.4%。2012年國家計劃再升級16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區,屆時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區總數將破百。產業園區數量以及園區產業發展均呈飄升之態。
從地方經濟發展趨勢看,廠區產業園設計確實逐漸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引擎,帶動著區域整體實力提升。但是不容忽視的是由于產業地產開發及運營剛處于起步階段,開發企業和運營商的經驗不足,加之在開發過程中會面臨地方政府的干預,容易出現過度追求shui收、缺乏對園區系統科學的專業規劃、吸引追求低成本和低shui收的產業進駐等問題,容易引發區域集聚效應差、土地利用效率偏低、企業同質化競爭嚴重、忽視構建產業環境、配套不平衡、產業帶動作用不明顯等諸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