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錢為古代貨幣的一種。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中國歷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方孔錢(銅幣)是古代錢幣最常見的一種。由于發行時間和發行量均遠大于其他種類的錢幣,方孔錢和中國古錢幣這兩個概念經常等同。
第一種為“火法煉銅”,例如以孔雀石為原料煉銅。殷墟考古發現,3000多年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已運用了此方法。孔雀石與點燃的木炭接觸而被分解為氧化銅,繼而被還原為金屬銅;
第二種為“濕法煉銅”,中國人最早利用銅的化合物進行濕法煉銅,西漢時即利用硫酸與氧化銅反應,將銅礦中的銅元素轉變成可溶性的硫酸銅,再將鐵放入硫酸銅溶液中把銅置換出來,這種方法叫濕法煉銅。
古人在提煉及使用紅銅(純銅)工具過程中,發現將紅銅與錫、鉛等金屬熔融在一起,就能克服純銅溶液粘稠、流動性差、質地不如石器堅硬的缺點,煉制出一種青灰色的合金,這就是青銅。青銅器,玉器,銅錢古董回收寄賣抵押。微信 電話 扣扣1,5,6,5,6,7,0,3,1,6,8合作共贏
青銅有熔點低,易于鑄造,硬度大,融化后流動性好,少氣泡等優點,適于鑄造鋒利的刀刃和細密的紋飾,因而我國古代的貨幣大都是使用青銅材質。
在冶煉青銅的過程中,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還逐步發現了銅與錫、銅與鉛、銅與鋅的配比的改變,使煉制出來的青銅的屬性發生變化的規律:加進的錫越多,熔點越低,隨著加錫量的增多,硬度也隨之增高,遠遠超過了紅銅的硬度。但是當加錫過多時,青銅反而變脆,容易斷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