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是國家的命脈,也是文化的命脈,有好的經濟得以讓人民生活過得富裕安康安居樂業(yè),臺灣茶文化在經濟成長的帶動下形成另一股藝術風潮。公元一九七0年臺灣經濟正起飛時,剛好遇上石油危機,使得臺灣經濟受阻,茶葉外銷也幸免于難,此時幸好農政單位、“農林廳”、茶業(yè)改良場等單位努力將茶業(yè)轉型為內銷,之后又公元一九七六年策劃鹿谷凍頂比賽茶。比賽茶的產生除了造就茶農的生計之外,更加倍了茶行的生意,(臺灣烏龍茶制茶技術已變的更精致成熟)在島內喝茶人口遽增下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泡茶的習慣,高級烏龍茶變的供不應求。比賽茶型式延伸至木柵鐵觀音、坪林包種茶、新竹東方美人茶、阿里山茶等,這些茶至今更是在大陸風靡。公元一九七0年至公元一九八0年初臺灣茶館如雨后春筍般相繼成立,雖然當時政府對茶館管制較為嚴苛,但在當時茶館業(yè)的努力之下,讓茶藝文化能順利推展。在這同時茶行業(yè)者由香港引進大陸宜興紫砂壺,使得收藏茗壺的愛好人士遽增,讓茶藝文化添加了許多的色彩。
公元一九八四年“陸羽茶藝中心”邀集了全省七十四家同業(yè)于四月份在陸羽茶館召開會議,同年九月正式成立“中華茶藝事業(yè)聯誼會”,也就是現今的“中華茶藝聯合促進會”。“中華”茶聯讓臺灣茶館業(yè)者南北串聯,相互交流,泡茶型式更是多元化,如三才泡、潮洲泡、詔安泡、文人茶、富貴茶、禪茶甚至風靡全世界的泡沫紅茶、珍珠奶茶等到今天的戶外茶會如梅花茶會、孔廟子曰茶會、與音樂結合的巴洛克茶會’茶樂人生等,無不是茶聯用心經營,用心創(chuàng)造所獲得的成果。
二、 茶藝團體對茶文化的貢獻
茶藝團體在公元一九八0年相繼成立,如“中華民國茶藝協會”、“中華茶藝事業(yè)聯誼會”、天仁茶藝基金會、陸羽泡茶師聯誼會、國際無我茶會及全省各地區(qū)茶藝協會等,這些年來茶藝團體對茶文化有著諸多的貢獻,例如“中華茶聯”創(chuàng)會至今已有二十年的歷史,經歷了十六屆總會長,五個分會分別臺北會、臺中會、臺南會、高雄會、臺東會在每位總會長的任內皆承辦過島內大型茶藝活動、茶藝比賽,為當時茶藝界樹立無數的典范,同時也培養(yǎng)了許多茶藝人才,而各分會長也都善盡職責推動各地區(qū)茶藝活動,聘請茶藝專家學者蒞臨演講,擴展了茶文化視野,“中華茶聯”對現代茶藝文化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除此之外,天仁文化基金會、陸羽泡茶師聯會、國際無我茶會也培養(yǎng)許多茶藝人才,甚至與其他國家茶藝團體(如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相互交流讓臺灣茶藝更提升不少。
在臺灣茶文化發(fā)展過程中,還有一些默默耕耘的團體,那就是茶藝文化雜志,這茶藝雜志無形之中對臺灣茶藝文化注入一股洪流讓臺灣茶藝文化得以快速發(fā)展真是功不可沒,例如茶與藝術雜志、壺中天地雜志、茶道文摘、茶與壺雜志、天地方圓、普洱壺藝等,隨著時光流逝經濟不景氣這些雜志都已成為歷史的名詞,而今只剩下普洱茶藝一家雜志在經營,我們期盼更多有心人對茶藝文化能多貢獻一份心力。
三、茶藝文化未來的走向
茶藝文化不是單純的口號,他要經過不斷思維運行及經驗的累積,漫長的歲月形成臺灣茶藝文化的體系。日本茶道文化經過三、四百年的運作,至今日仍舊碰到諸多的瓶頸,這樣的問題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會面臨到,高科技來臨的今日茶藝文化更不能忽略,時代越進步更須文化的支撐因為它是精神層面及內涵的升華,而在生活上茶更是不可或缺的飲料。
未來茶藝需要更多人的參與,不僅讓茶藝文化得延續(xù)且讓它發(fā)揮的淋漓盡致,那么這些使命該由誰來延續(xù)呢?以下是個人見解:
(一)茶業(yè)經營者對茶藝文化的再認識
A、茶行經營型態(tài)及理念的改變
以往茶葉經營者只專注對茶葉的經營與銷售,單純將茶葉介紹給消費者,卻忽略了茶文化這方面的重要性,e世代來臨的今天我們在各方面都必須有所提升,尤其美學知識更不可或缺,這是屬于精神內涵,而茶行已不在是傳統(tǒng)、簡單陳設的茶行。而是更該有多元化空間美感的呈現,它必須植入自己的文化、內涵在其中。
B、茶農對制茶理念的提升及茶藝文化的再認識
記得公元一九九八年到日本參觀煎茶道,順道至宇治茶區(qū)參觀茶的制作,在其過程中無難發(fā)現每個制茶工廠,在自家環(huán)境中都擺設精致的茶席,詢問之下才知道他們的產品都是靠茶藝文化的推動將產品推銷出去,我們茶農應該要認清的是茶產品唯有過文化包裝才得以將產品價值性提高。
C、茶器具制造者對器物造型美學的認識及創(chuàng)新
以往茶器具制造者大都是陶瓷制造業(yè)轉型為茶器具制造業(yè),基本上只針對功能性上做生產,在造型美學上就比較缺乏,在近十年來在茶器具制造上投入較多的美術人才,使得臺灣茶器文化呈現多元的造型,(但有某些部分可能就比較欠缺,例如燒水器可運用不同材質來制造。茶器具的創(chuàng)新是茶器具制造者應加強的部分),美觀、實用、具藝術性如能與茶相融合,無疑是對茶藝文化做出無形的貢獻。
(二)茶藝業(yè)者對茶館未來經營的走向
茶館是茶藝文化的櫥窗,是藝術的綜合體,從傳統(tǒng)的山水庭園、書畫擺設、江南園林景象到現代立體線條,禪味表達型式應有盡有呈現多元化的立體空間,可是現代茶館經營模式,在這些年來呈現極大的轉折,許多茶館漸被淘汰,原因是年輕人不再熱衷茶藝,他們已轉向西式咖啡,這是現代年輕人追求新潮洋化的現象,我們不能說他不對,畢竟每個人都有選擇自由喜好的空間,重要是茶藝業(yè)者要如何找出現代人對茶的需求點及消費習慣,品茗空間固然是提供消費者一個舒適的地方,但吸引他們的不只這些,如茶點、餐點精致度、人員服務品質與態(tài)度,等都是讓茶館永續(xù)經營的要點,為何我要提出這樣的觀點,因為臺灣茶館多寡,關系著喝茶人口的比例,相對地對茶文化的推動是有極大關系。
(三)茶藝文化社團對茶藝文化的推動
近年來臺灣茶藝團體一直不斷的增加,這表示臺灣茶藝人口的提升,那是值可喜之事,而這些年來中華茶聯一直秉持對茶文化推廣的理念,每年都舉辦各種不同型式的活動,從最早期的茶藝表演比賽造就不少茶藝人才,到現階段以茶會型式呈現,而茶會型式由室內走向戶外茶會,從簡單的桌面陳設到多樣材空間之應用,更從單純茶席走向集體創(chuàng)作理念,讓五十人甚至百人同時可以喝到和茶席主人沖泡出來一樣的茶湯,像公元二00二年南投茶藝博覽會、中日韓茶道表演、孔廟子曰茶會、茶樂人生等就是運用這種方式,也贏得主辦單位及民眾的好評。
而陸羽泡茶師聯誼會、天仁茶藝基金會、國際無我茶會這些年來也對茶藝界做出極大的貢獻。
而茶聯各分會每年所舉辦的活動,如臺北會承辦的杏花林茶會、巴洛克音樂茶會,臺中會承辦的梅花茶會、茶藝流派茶人會,臺南會承辦的毛風鈴茶會、孔廟茶會,高雄會承辦的港都杯茶藝比賽等活動,這些活動都是對茶藝文化的付出。
(四)茶藝文化工作者對茶藝文化之推動
茶藝工作者是推動茶藝文化的尖兵,我們不僅背負時代使命,更背負歷史使命,那么茶藝工作者該具備什么特質及條件:
1.對茶文化歷史的了解
2.茶的專業(yè)知識(茶的制造、烘焙、評鑒、沖泡方式)
3.茶器具的基本認識(茶器的了解對茶藝相當的幫助,如材質、造型皆可影響茶湯及視覺美感)
4.美學知識(藝術的了解。音樂、書畫、插花等等)
5.精神內涵(依個人修行、體會,可由茶藝入道)
6.新的思維及創(chuàng)新的理念
有了這些關觀念茶藝文化永遠不會沒落而以上條件非三、五年即可達成,需要經十、二十年的經驗累積,這是身為一個茶人應有的認知。
茶藝工作應對社會有所貢獻,更重要的是教導下一代及對社會茶藝文化作正面的影響,茶藝工作者需要像傳教士一樣將茶藝文化理念傳達出去,并推廣至學校社團或社區(qū)。
綜觀全世界所有的農產品唯獨“茶”能提升為藝術品,而且深具文化性。無論從制造、烘焙、品茗整個環(huán)節(jié)都是藝術的表征,這點是無庸置疑的而茶藝又是多元藝術的表現,它綜合了書法、花藝、音樂、陶藝等許多相關藝術呈現在一個茶會上。未來茶藝文化希望的工程除了落在茶藝團體及茶藝工作者身上,而茶農、茶具、茶行等業(yè)者也要相互勉勵、期許,讓臺灣的茶業(yè)、茶藝能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