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種苗種植方法詳解-安泰藥材研究所
白芍芽頭
1.芍頭繁殖芍藥在收獲時,先將芍藥根從芍頭著生處全部割下,加工成藥材。所留下的芍頭,選其形狀粗大、芽頭飽滿、無病蟲害的,按芍頭大小、芽的多少,順其自然用刀切成2—4塊,每塊有粗壯的芽苞2—3個,供種苗用。一般生長好的芍藥,1畝地所得到的芍藥可以種植2—4畝。
2.分根繁殖在收獲芍藥時,將較大的芍藥根從芍頭著生處切下,將筆桿粗的根留下,然后按其芽和根的自然分布,剪成2—4株,每株留壯芽1—2個及根1—2條。根條保留18—22厘米,剪去過長的根和側根,供種苗用。
繁殖用的芍頭和芍根都不能立即下種,必須進行貯藏。其方法是:選高燥陰涼通風的地方或室內,在地上鋪上濕潤的細沙或細土8—10厘米厚,將芍頭或芍根堆放其上。芍根貯藏,芽朝上,按順序傾斜堆放,厚約15—20厘米,放好后蓋上濕潤的沙或泥12厘米厚,四周用磚或其他物體圍好。每過15—20天應檢查1次,因沙或泥容易下漏至芍苗孔隙中,使芍頭露土,易發生干爛,應在堆上再加濕潤沙或泥10厘米。貯藏時發現霉爛要及時翻堆。
(二)栽植
1.栽種時間一般宜在10月,但以早栽種為好。9月上旬氣溫下降即可種植,有利于早發根和生長;最遲不超過11月上旬。下種過遲,貯藏的芍根和芍頭已發出新根,栽時易折斷,同時氣溫下降對發根不利,影響第2年生長。
2.方法不論平畦或高畦,均按行距40—60厘米,株距3—40厘米栽種,每畝3500顆左右。用芍頭種,開淺平穴,每穴種芍頭2個,并擺放于穴內,相距4厘米,切面朝下,覆土8—10厘米,作成饅頭狀或壟狀。分根下種,用鋤頭或二齒耙開穴,穴開成35—45度的斜面,深約20厘米,每穴種2條根,頭朝南,根向北,栽于斜面上,芽與畦面平,將兩根栽成外“八”字形,根要栽直,用少量土固定芍根,然后在根尾部上方施入人糞肥和餅肥、過磷酸鈣,再覆土,作成饅頭狀或壟狀均可。并在其上蓋廄肥,適當培土 5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芍藥栽后頭2年,因株行距較寬,每穴發苗不多,容易滋生雜草,妨礙幼苗生長。下種后,{zh0}在畦面鋪廄草肥,以增加肥力,并抑制雜草的生長。栽種次年的紅牙露出后,應立即中耕除草。但此時芍根纖細,扎根不深,不宜深鋤。切忌在株旁松土除草,以免損傷芍根,影響生長,甚至枯死。以后4—6月各中耕除草1次。7—8月高溫季節,可不中耕除草。冬季應qc枯枝殘葉,全面中耕除草。每次松土,只宜淺鋤,免傷芍根。以后每年中耕除草3—4次即可。
栽培種苗: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50厘米、株距35厘米,每穴栽培一棵白芍苗,栽培深度是苗子下部根條展開,上部芽與地面平,壓實土壤,苗子中心位置封土堆10厘米高,用手把土堆拍實。每畝栽培白芍苗4000棵。
栽培種芽:把切好的白芍芽頭大小分開,分別栽植,可以出苗整齊,便于管理。在整理好的土地上,按行株距50×30厘米,穴栽,每穴放芽頭1—2個,栽深4—5厘米為宜,每畝栽4000—4500株;蓋熟土并施人糞肥,覆土堆成饅頭狀,以利越冬。
采收及加工
采收時間:白芍于栽種后3—4年采收。采收季節,浙江于6—7月上旬;安徽、四川等地于8月間;山東于9—10月。過遲根內淀粉消耗轉化,干燥后不堅實,質地輕。選擇晴天,割去莖葉,挖出全根。除留芽頭作種外,切下芍根,加工藥用。
加工方法:將芍根按大、小分開,在沸水中燙泡5—15分鐘,燙時勤翻動,待芍根表皮發白,無生心,有香氣時,迅速撈起放入冷水里浸泡,隨即取出刮去外皮,切齊兩端,依粗細分別曬干。也可先刮去外皮后煮,曬干。曬芍是加工的重要環節,如果曬得太猛,則外干內濕表層干裂,易發霉變質,一般早上出曬,中午陰干3小時,下午3點后再出曬,晚上收進堆起并用麻袋或草席覆蓋,使芍根內部潮氣滲出,次日再出曬,如此反復,直至內外干透為止,既為商品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