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走進一些高大上的學院以及學府時,我們都會看到門口處都會擺放著一些以學習為象征的,比如孔子、mks等,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每一座都有其存在的意義,蘊含有一定的道德追求,能對學生產生巨大的道德潛化作用,激發學生對道德原則、道德規范在情緒上的認同,產生共鳴,同時對道德理想、道德建構產生向往之情。而學生們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學習,會自然而然地積極進取、勇于創新。因此校園雕塑有其存在的意義。那么這些擺放在校園內到底有哪些意義?
1、寓教育人
“環境育人,空間育人”這一教育信條貫穿校園環境建設。與所有的一樣,積淀著歷史、傳統、文化和社會的價值,蘊含有巨大的潛在教育意義。通過被解讀,使學生不僅掌握一定的群體的環境知覺, 而且同時從其作品中領會特定文化的設計思想、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2、體現校園文化
校園本身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和文化載體,特定的校園環境是時代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的載體,也是那段歷史記錄。如果說文化是校園的靈魂,那么,就是校園靈魂的{zh0}象征物。
3、美化校園環境
一件好的雕 塑作品其獨特的魅力在于能在校園環境中形成視覺的焦點,又能以其視覺張力作用于校園環境,并與之協調、融為一體,得到種很好的視角愉悅空間。
4、提升學校品位
學校的個性源于校園文脈的積淀,富有個性的校園人物雕像,才能體現一個學校的風采和與眾不同的面貌。校園人物雕像不是可有可無的附庸品,它在校園環境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一件優秀的雕像可反映一所高校的文化底蘊,也是校園文化的體現者,更重要是校園人物雕像能從深層次上提升學校的形象與品位。
5、彰顯校園特色
近幾年來高校的校園不斷向大規模方向發展,但在突出校園特色,提煉獨特魅力方面關注不夠,顯得呆板、生硬,校園缺乏生氣和活力,在重要場所或景點處點綴富有人性化的雕像可影顯所學校的發展軌跡與厚重歷史,既顯得朝氣蓬勃,又歷久彌新,顯示出與眾不同的一面,彰顯校園特色。
1.需要慎重從事
在校園中設置一座人物雕塑不是很容易的事,因此,對此項工作需要給子足夠的重視,認真調查研究,慎重從事。在選題及策劃階段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在作品的選題上,從校園文化中提煉并遴選與本校有關的知名人士、歷史事件。。(2)人物雕塑所反映的人物具有個性、時代等特征。如武漢大學閑一多雕塑其表現革命者對舊社會的深憂。山東大學華崗雕塑其嚴謹治學的人物形象,猶如老校長時刻鞭策后人,秉承“氣有浩然、學無止境”之校訓。(3)人物雕塑的主題明確以后,設置地點要切合校園總體規劃的同時,其主題思想與校園環境融為一體。如大連理工大學劉長春雕塑安排在以其命名的體育館旁,武漢大學聞一多雕塑設置在老文學院旁(因聞一多是國立武漢大學文學院{dy}任院長),北京林業大學體育場旁“健兒”雕塑等。(4)雕塑創作具有較強藝術性,校園人物雕塑在創作中,委托雕塑家精雕細刻,切忌粗制濫造,降低藝術的審美價值。
2.適宜觀賞位置
(1)任何人物雕塑必然存在著一個視覺{zh0}的{zj0}視角,因此,在確定雕塑的具體位置時,應該把{zj0}視角安排在人流{zd0}的方向,并且雕塑周圍有一些必要的建筑和綠化處理,以便把人流引導到{zj0}的方向。如華中師范大學惲代英雕塑設置在道路節點上,并在路兩側用行道樹處理,形成唯像的夾景。(2) 從水平方向觀賞可分平視、仰視和俯視。具體人物雕塑以平視效果{zj0},因為雕塑與觀賞人處于同一水平面上, 可獲得與記憶相吻合的視覺效果。另外,為提升雕塑人物的藝術形象,常采用設基座或實物擴大手法,從而達到仰視效果。(3)觀賞人在不同的觀賞距離,獲得不同的觀賞效果,達到不同的目的。在三倍景物高度的視距時,可觀看到景物的全貌及周圍環境:二倍景物高度的視距時,基本能看到景物整體; -倍景物高度的視距時,只能看到景物局部或細部。充分利用這原理,根據人物雕塑的不同表現需要,設置{zj0}的觀賞視距。如華中科技大學校大門的mzd雕塑,在三倍景物高度的視距外設置廣場入口,二倍景物高度的視距處為廣場活動場所,一倍景物高度的視距筑暗仰臺。大連理工大學mzd雕塑四周根據不同景物高度的視距設置觀景臺、綠化帶等。
3.運用必要配景
運用創造前景、背景等必要配景手法,既能增強人物雕塑的藝術感染力,又能協調人物雕塑與校園環境,使之融為一體。如華中科技大學愛因斯坦雕塑周圍用綠化、花架、景觀燈做配景,山林植物為背景,主題十分突出。武漢大學李達校長雕塑安置在校園中心區的樟樹林中,周圍用杜鵑、南天竹等小灌木和山石處理,雕塑與環境十分融合。武漢大學王世杰雕塑、王星拱雕塑等以綠化為背景,景墻、座凳、裝飾小花壇等作配景,增強了雕塑的紀念氛圍。山東大學圖書館前小廣場設置屈伯川博上雕塑,雕塑位于廣場中央、面對圖書館大門,在廣場鋪地處理同時,用景墻做雕塑背景。景墻廣場的邊界,同時又成為圖書館大門對景,雕塑與建筑融為一體。
4.忌“墓地化”特征
在校園內一個小環境里,{zh0}只設置一座雕塑,使其成為這個小環境中吸引人們視線的中心。對人物雕塑,特別是具體人物雕塑,不宜成排成列集中布置,因為每位具體人物的特性等各方面不盡相同,集中布置難以做到協調統-。如果將多座人物雕塑布置在一個小環境中,采用同種雕塑材料及表現形式,必將形成“墓地化”特征,難免會成為敗筆。如武漢某院校在進校主干道綠地上,并排布置三位老校長雕塑,喻意源遠流長。但在創作手法、材料、尺寸大小等都無變化,建后遭受質疑,以至于不得已拆除。無獨有偶,某大學學院在校園綠地中,先后安置本學科開拓者、已故三位院土的人物雕塑,造景手法單調、建材雷同、創意呆板,給人壓抑感,失去校園活潑的環境氣氛。18231111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