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久病成醫”。我經常聽說:某某來訪者,經過咨詢師的幫助,{zh1},他“痊愈”了,參加了勞動部咨詢師考試,拿到了資格證書……。
來訪者,或“病人”為什么不去尋求心理咨詢或zl的幫助,為什么一定要成為心理咨詢師呢?其中可能的緣由是:首先,他們曾經苦苦地想要找到心理咨詢師得到有效的心理咨詢幫助。但是,他們最終發現,現有的心理咨詢師太少,水平太低,難以給他們有效的幫助。其次,他們做心理咨詢的費用,遠遠大于他們考心理咨詢師證書的費用;再次,當他們拿到“心理咨詢師證書”之后,他們參加了很多的受訓課程,有的還接受了“個人成長、個人分析”,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心理問題,得到了某種程度的緩解。其中,也包含著諱疾忌醫的“否認”和“反向形成”的防御機制。
長期接受心理zl與咨詢的來訪者或病人,在經過zl與咨詢之后,究竟能否成為心理咨詢師?這不是沒有可能!客體關系理論的代表人物——克萊因,就曾經是“病人”,后來她努力學習,經過培訓和自我成長,變成了一名“精神分析師”。
我們1997年參加中德班精神分析組培訓的時候,德國老師告訴我們,心理zl師,要接受800次的個人體驗;病人要接受800次的長程精神分析zl。我們中國學員問德國老師:如果病人在接受了800次的精神分析zl之后,病人能否就已經變成了“心理zl師”(久病成醫),并且能夠給別人做心理zl了呢?德國老師回答得既認真又幽默:病人在接受了800小時的zl之后,他還要另外再接受800小時的個人分析,才能成為心理zl師。
有的人問我:你看,我這輩子能否成為“心理zl師”?我回答說:肯定可以!但是,需要接受培訓,“玉不琢不成器”。在你接受培訓的時候,就看你自身的人格,距離“心理咨詢師”的職業要求有多大差距啦;如果差距小,稍微一打磨你就成了;如果差距大,就需要長期的、耐心而緩慢地打磨很多年,也許20年,也許50年,也許需要打磨100年,……。 zl師,想要成為一名好的zl師,就需要共情病人,深切體會病人的內心感受,首先要“成為病人”,然后才能對病人有所幫助。(恕不冗敘,推薦您去閱讀蘇曉波早年撰寫的一篇文章《成為“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