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作為我國第二產業,同時又是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之一,被認為是提高我國工業化水平的關鍵。近年來我國裝備自主化邁上新臺階,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蛟龍”載人深潛器取得重大突破,大型運輸機和大型客機已完成布局,研制工作取得重要進展。但與世界制造強國相比,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中仍面臨不少突出問題。
雖然我國已成為裝備制造業大國,但還不是裝備制造業強國,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處于價值鏈低端,生產和經營效率不高,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產品質量欠佳,關鍵零部件發展滯后。目前我國裝備工業增加值率26%,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6~8個百分點。
我國裝備制造業是一個大產業。從橫向看,分支多,服務面寬,上可航天航海,下可耕田犁地;從縱向看,任何一個分支,也都是一個從零部件到主機產品的完整產業鏈。從經濟全球化主要趨勢而言,我國制造業如要在之后競爭中保證市場份額不丟失,就必須大力實現技術密集型升級工作,以大量采用自動化控制系統及工業設備為主,打造高質、高效的制造業鏈條。未來制造業將是高度發達的自動化生產為主。當前正是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的關鍵時期,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目前,十二五gd裝備產業規劃早已出爐,這份規劃明確了未來中國裝備制造將走向gd,實現重大工業設備國產化,進一步完善國內制造業體系。此外,關于數控系統也有明確指導,該領域將依托gd數控機床國產化進程,逐步加大本土數控系統研發。畢竟,核心代碼在己手的數控程序在安全性上比進口產品就要強上一籌。
我國制造業要想轉型升級,就順應國際大趨勢,朝著全球化、精益化、專業化、服務化、綠色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實現節能減排和服務性制造,兩化融合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是{wy}途徑。這是一條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信息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
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對中國制造業而言,硬實力與軟實力的技術型提高將是一次脫胎換骨的變革。未來,中國制造業將秉承改革前行的指導方針,努力實現生產自動化轉型,為國家綜合實力提高,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