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紙箱廠紙可以剪成各種圖案,能做紙盒,能貼在窗、門、燈及其它器物上,或代替刺繡,貼在衣、鞋上;可以折疊成平面或立體的消遣工藝品;還可以剪或折貼成紙花,做成老少喜愛的風箏,還有紙牌、玩具等娛樂用品,許多用品以往須用昂貴的材料如綢、皮、角、象牙等制成,后來都改用紙張了。
東莞紙箱廠紙扎藝術形成于唐宋,盛于明清。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宮廷還是民間、都市還是農村,都有制作者、使用者和欣賞者。紙扎藝術和民俗活動結合緊密,為春節、元宵節、盛典而扎制的彩燈;清明節期間流行的風箏;廟會盛行的紙玩具;婚俗用的匾額、紙花;喪俗用的紙人、紙馬等等,低廉的材料,簡練的扎藝,使得紙扎成為民間藝術和民俗活動的重要形式。
現代,東莞紙箱廠紙扎藝術又向多元化發展,結合現代手工技藝,創造出不同樣式的折紙結構和彩紙折疊的新工藝,為現代設計開創了一個新領域。
東莞紙箱廠紙扎是特殊的民間雕塑藝術,它不同于西方的雕塑,也區別于其它形式的雕刻技藝,而是以紙為雕塑材料,以扎制、折至、剪刻等綜合工藝為構成手段,來塑造物體的藝術活動。紙扎,也稱糊紙、紙雕。廣義講,也包括折紙、貼紙、剪紙等工藝形式。紙扎從實用功能上分,大約分為紙扎彩燈、紙扎風箏、紙扎匾額、紙扎玩具、民間舞蹈道具紙扎、民間節日用品、祭祀紙扎等幾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