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如,一些專門從事大批量非風味油生產的大型企業,它可以只用浸出法,也可以在用浸出法之前,先有個“預榨”過程,即用壓榨法從大量油料中榨出一部分油脂,再用浸出法從“油餅”中抽提出其余的油脂。這樣兩種方法的互補,既充分利用了“來之不易”的原料,又減少了溶劑的用量。除了上述兩大生產工藝之外,在小批量風味油生產中,還有“水代法”、“水溶法”等工藝。
各位7友根據以上的介紹,大致了解了食用油制作的方法,肯定也有興趣了解一下國家是如果鑒定成品油品質的吧。關于食用成品油的質量,各類油脂都有相應的標準,一般都包含了“色澤”、“氣味”、“透明度”、“含皂量”、“不溶性雜質”、“酸值”、“過氧化值”和“溶劑殘留量”等項目的指標。其中“酸值”、“過氧化值”和“溶劑殘留量”為強制性指標。用國家標準檢測,凡是達標的,就是可以食用的成品油。
成品油按達標程度分為四個等級(四級{zd1})。如要得到成品油,如一級油(以前叫色拉油),不管是用壓榨還是用浸出得到的毛油,都必須作到無色、無味、無臭,“溶劑殘留量”的指標必須是“不得檢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