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強調食品的安全生產,可以避免對食品的安全威脅,大力推動生態農業的發展,才使消費者對生態食品不斷增長的需求的滿足成為一種可能。可以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促進農產品出口貿易。國際上在農產品進口方面,弱化了關稅保護手段,采用非關稅手段進行本土化貿易保護,發達國家設置了各種形式的技術貿易壁壘,例如有害成分含量標準、包裝和標簽的規定、檢驗檢疫制度、綠色壁壘等,對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形成了多重障礙。我國是一個農產品生產大國,也是一個出口大國。發展生態農業能有效地控制和提高農產品及農副產品的品質,減少貿易壁壘的干擾,保證我國農產品的正常出口不受干擾,增強我國農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
1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據估計2030年前后,我國人口將達到16億。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第二、三產業的大力發展,將使我國的商業化土地資源更為緊缺,耕地面積也會不斷減少,大量人口對土地的依賴性減弱,就業轉移可能會嚴重困擾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在生態農業中延長產業鏈,提升農業的產業化水平,對于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2、發展生態農業的戰略意義
2.1它是高效利用現有農業資源的重要措施。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業資源相對減少和農產品商品化需求趨勢增加的矛盾也更加明顯。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著資源缺乏和國際市場競爭力不強的多重壓力,世界農產品貿易技術性壁壘呈現一種常態,推動各種農業科技發展頻率增速,逼迫我國農業發展必須依靠科學,向科學謀求更高的價值體現,大力倡導綠色生產和消費,把農產品及農副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提升作為核心要素,深入推進農業技術創新、體制創新和結構調整。
2.2它是提升我國農業發展水平,建立現代農業制度的需要。我國各地改革開放20多年來在生態農業發展方面進行了很好的探索,取得較好成績的同時,也遇到了農業發展的新問題:農業生產中科技成果轉化率、技術到位率和普及率較低,農產品出口依賴國際市場的代價越來越高,一些傳統農產品不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我們必須建立現代農業制度,以生態農業yl農業發展,對于提高農業產值,調整區域性農業布局和經營方式,建立“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生態”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非常重要。
2.3它是農業價值提升的重要方式,是提高農業綜合產能的必然選擇。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要求以最小的經濟成本和資源消耗,來實現農業更大的經濟價值。農業粗放式經營,造成生產水平低、生產規模不大、社會化程度低。農業中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做法必須改變,提倡人與環境和諧相處,工業化、生態化和可持續化有效結合,進一步整合和優化自然資源的利用方式,實現集約化生產,減輕資源和環境承載壓力,突出生態農業發展的主導地位,進一步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大幅提升農業產能的價值。
2.4它是發展壯大農村經濟的重要途徑。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利用各自區域優勢,結合國家相關發展戰略,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多個省市縣實施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試點,生態農業的發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推廣,因為它的發展壯大可以延伸農業產業鏈,增加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改變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增強了對市場、資本、科技等生產要素的吸納能力,更好的保護生態環境和推動城鄉統籌,構建和諧農村。
3、我國生態農業發展存在的不利因素
3.1政策的制定和落實存在偏差。生態農業得到真正的普及和發展必須得到政府的支持,即要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與保障體機制。目前我國農村經濟改革取得了較大成功,但是對于生態農業政策的完善和貫徹,還有許多地方需要不斷加強。比如有的地方,政策落實不得力,對農民的土地、水等資源不能進行有效的保護,實施過度開發和利用,大大損害了農民的權益。
3.2虛漲的農業資料和農產品價格。這與不同群體的收入和支付能力有關。對于比較貧困的人口來說,食物安全保障居于重要地位。而對于境況較好的農民來說,會追求更高的經濟效益,從而成為刺激他們從事生態農業的基本動力。不同區域的經濟狀況和農民收入差異,造成了虛漲的價格和泡沫經濟,為生態農業發展帶來了不穩定性。
3.3生態農業生產的跟蹤服務體系不健全。在邊遠貧困的山區,還無法保證向農民提供足量優質品種、幼苗、肥料、技術支撐、信貸信息等服務,服務水平和能力建設不能適應生態農業的發展要求。例如,連續的農業信貸服務對于地方發展生態農業非常重要,畢竟生態農業盈利項目實施需要一定的周期,也受農時限制。另外,社會對農產品需求的變化信息服務成為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正確、有效的信息服務將有益于農民合理利用農業資金,及時調整生產結構,滿足市場的多種要求,從而獲得較好經濟收益。
3.4我國不同地域農業產業化發展不均衡。發展生態農業是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能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產業化。但在我國的許多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仍然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我國人口多,地域地理條件差異性大,農業產業化水平相對較低,在一些地方,如果依靠種植業的發展,恐怕難以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這是我國生態農業發展新的機遇,應成為農業產業化程度不斷提升的重要途徑。
4、發展生態農業的對策
4.1創新農業發展觀念。發展生態農業,提倡綠色消費觀念和可持續發展觀念,要積極探索利用工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生產相結合的發展思路,即主動地結合農業現代化,借鑒使用工業化設施裝備、工業化質量控制、工業化標準生產體系、工業化經營管理理念等手段,使生態農業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發展路子。
4.2創新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挖掘農業科技應用的潛力非常有利于農業的發展。如何創新農業科技體制呢?一要根據生態農業的發展要求,加快研發適用的技術鏈。技術的重點要側重于特色農產品,拉長產業鏈,深入到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的各個領域,也包含種子育苗,農產品深加工與保鮮、標準化生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等方面;二要做好農業區域化布局規劃。探索建立以縣農技推廣機構為依托的區域性農技推廣機構,建立高效的農技推廣服務平臺,并深化縣域的農技推廣運行體系的改革;三要投資主體多元化。鼓勵和引導民營科研機構和科技服務組織向生態農業投入資金、技術、人才,鼓勵他們積極投入到農技推廣中來,不斷豐富完善“科研機構+ltqy+基地+農戶”的農業科技創新推廣模式,使不同區域發揮出生態農業的更大價值。
4.3創新生態農業功能。隨著城市人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對原生態和拙樸的人文價值產生了濃厚興趣,導致農業的功能向多元化發展,展示了生產型與經濟型、休閑型、情趣型、觀光型和文化型的功能融合,為生態農業發展擴大了空間。首先,我們要牢牢把握這種社會熱捧的新氣象,注重對生態農業功能的“多樣性”開發。不僅強化農業生產功能,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還要保障農民的各種合法權益和生活功能水平的提升;其次,是拓展生態農業的休閑功能。這主要是利用城鄉發展的差異形成的互補文化,發揮生態農業的tr屬性,例如通過果園可與養殖業有機結合,創造良好的休閑場所,在城鎮居民享受生態農業的休閑觀光、旅游等價值的同時,促進城鄉經濟的共同發展;三是拓展生態農業的文化功能。我國農業有著悠久的歷史,有代表性的燦爛文化,而且在不斷集成、凝練。例如陜北的紅色文化,關中的道教文化、佛文化、歷史文化,陜南的綠色文化、茶文化等,呈現了當地獨特的生態農業文化,很好的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應繼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