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搏制造網報道:這幾天,中國民營企業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持續刷屏,原因是他投資了6億美元在美國建廠,同時他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了自己對中國經濟的看法,從而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這家玻璃行業巨頭出走的原因一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正如曹德旺在采訪中所說,中國制造業踟躕不前,企業成本問題不可回避,我們得直面中國經濟現存的問題。
制造業還能怎么辦?轉型啊!除了中國,全球制造業都面臨著各自的困境,比如美國的勞動力問題、日本制造業外移問題等……
制造業是經濟之根基,尤其在經濟震蕩之時,制造業對于維護國家經濟具有重大意義。因此,在長達幾十年的“去工業化”運動之后,發達國家終于將重振制造業提上國家日程。這一次,大家倒是不約而同的達成了共識——制造業要向智能化、互聯網化轉型,實現智能制造。
轉型 要穩定成本
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與美國相比,從2004年的14%降到了如今4%,也就是說在美國生產的東西所需要的勞動力成本只比中國貴4%;再說到稅賦,中國的宏觀稅賦高達37%,超過了發達國家(30%-35%)的水平;另外物流成本上,拿美國來說,除了少數自營路段外,其他的路段均幾乎是沒有費用的,但是中國過路費按里程和載重量雙重收取。
所以很多中國的企業開始選擇更有成本優勢的地方作為自己的生產基地,這是降低成本的一種思路,也有很多企業選擇通過與服務于生產制造業的B2B電商一呼百應等B2B互聯網企業合作的方式降低采購、服務的成本,這也是一種思路。
轉型 需要造血
2008年中國政府豪擲4萬億用于提振中國經濟,到2010年的時候實際投資就已經高達30萬億,但是巨額的政府刺激并沒有改善中國制造業企業的生存環境,2012年開始,中國經濟增速回落已經進入了“新常態”。
中國政府的輸血政策失敗了,制造業想要煥發新的生機需要自己造血。如何造血?曹德旺給我們提供了一些思路,在美國建廠,可以認為是福耀玻璃的戰略布局,尋求國際化發展之路,借助各方優勢,既能提升企業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又能進一步地開拓海外市場,同時美國的創新意識和資本的開放程度可以為這個傳統的中國制造型企業注入新的活力。當然并不是所有制造業都必須效仿曹德旺,也可以選擇別的路徑,比如擴大業務面,從量大到質精等都可以是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方向。
轉型 需要機器換人
中科院院士張鈸在一次演講中說到,中國正逐步變成工業機器人的{zd0}市場。他表示,制造業每萬名工人,中國機器人的數量大概30臺,韓國是437臺,日本大概323臺,美國100多臺。
這里提到的工業機器人,可代替工人完成生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機器換人”。這不僅能大幅提高效率,而且還降低了人工成本。曹德旺在采訪中曾提到美國的用人難問題,美國藍領工資是中國的八倍,而且他們年齡偏大,年輕人更樂于去華爾街、硅谷這樣的地方,不愿意從事制造業。由此可見,機器人可以幫助解決這部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不過,單純把機器人等同于操作上的自動化就有些小兒科了。在大數據及通訊網絡的基礎上,通過人工智能進行分析決策,協助工廠智能運轉才是機器人在智能制造中的主要作用。這需要專門的人才與機器協調合作才行。
不過,中國制造業體量占全球的20%,而機器人存量卻不足全球的12%。中國智能制造行業要想長足發展,還得依賴于機器人質與量的同步提升。
{zh1}:
中國制造業轉型仍在繼續,這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眾多的轉型方式中不能說哪種是{zh0}的,只有合適與否。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機械勞動將被機器取代,只有不斷地調整升級,讓中國制造變成中國智造,才是中國制造業的未來。
脈搏制造網是針對機械加工行業的深度垂直B2B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