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部總工程師周海濤視察了上海長江隧道之后,感慨地說:“平淡無奇的水泥、鋼筋、沙石,被上海的建設者們賦予了生命和智慧,而科技是其中最靈動的細胞。”
鉆爆法水下隧道的施工,是依靠超前地質預報,進行爆破和監測,實現安全推進挖掘的隧道施工方法。我國大陸地區的{dy}條海底隧道廈門東通道翔安隧道和第二條海底隧道青島膠州灣海底隧道,就是采用鉆爆法施工的海底隧道工程。海底隧道采用鉆爆法施工,面臨著涌水、突水、圍巖坍塌和主體結構滲漏水的風險,因此,及時準確的超前地質預報、爆破監控分析,是保證安全的關鍵技術。
廈門東通道翔安隧道已于2010年4月建成通車。工程全長8.7公里,其中海底隧道長約5.95公里,跨越海域寬4.2公里。該工程的特點是3孔隧道,兩側為行車主洞,各設置三車道,設計行車速度為每小時80公里。中間1孔為服務通道。隧道最深處距海平面約70米,工程總投資為32億元人民幣。該隧道的掘進,恰恰要通過強風化地層和海底風化深槽,施工人員克服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據統計,從翔安海底隧道中開挖、棄運土石方約235萬立方米,幾乎相當于埃及大金字塔的土方量。支護用錨桿、鋼架、鋼筋網、襯砌鋼筋等鋼材約5萬噸,相當于修建7座巴黎艾菲爾鐵塔的鋼材。從2005年9月開工建設,用了將近5年時間,終于高質量、高水平地完成了建設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