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能源集團副董事長、副總經理張汝海說:“這個體制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們根據需要戰略轉型,也是順勢而為。此舉,使直接收益者使用方提高了話語權,量的集中和擴大,必然會給供應商帶來一定的規模效益,同時減少了分散參投標的費用支出。這是一個供需雙方都十分有益的雙贏措施。”
近日“菜貴傷民”、“菜賤傷農”問題再一次引起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為何大量的新鮮蔬菜爛在田間無人過問,而終端市場的菜價卻居高不下?上海交通大學昨天傳出消息,船建學院“振農之道”實踐團1年來四次奔赴鄭州七縣市以及江浙等省份,對農村流通情況開展了調研活動。學子們指出,農民跟風種植,政府政策更新過緩是菜價劇烈波動的主因,因此,菜價預測須“給力”以供政府決策。
如何pj難題,如何打通流通體系,使得農村經濟從封閉走向開放?帶著問題,交大學子歷時將近一年,以專業的態度和扎實的精神,結合專業背景突破瓶頸。他們發現,農民的跟風種植,政府政策更新過緩是菜價劇烈波動的重要原因,因此進行菜價預測非常重要。通過預測結果,可以讓政府有預見性地進行宏觀調控,合理分配資源,保障農民的基本利益。
此外,從田間到餐桌整個過程,蔬菜的價格上漲十倍,被稱為“大肚子病”。其中運輸成本(油費、過路費等)非常高。實踐團隊研究認為,首先,要加大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設備的投入,改善硬環境,上海貨運公司減少油耗;其次,政府可調控收費公路給予運輸農產品的車輛“綠色通道”,減低運輸成本;同時,建議開設農村商品配送的“雙向綠色通道”,降低成本,對從事農村商貿的國有企業,國家應適當返還其納稅所得,以降低物流成本。只有企業參與了,市場這根神經才真正被調動起來,拉動農村消費市場才有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