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是管理、技術和服務創新,這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 何黎明會長表示,與國外相比,中國的物流還處于初級階段。企業也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和市場的發展模式。
未來突圍的可能途徑
“物流公司可以簡單地分為"平臺型"和"產品型"兩類,現在這兩種處于交織狀態。”一位李姓物流專家告訴記者。
我們不妨看看國外的行業運作模式。作為物流業的發源地,美國強調企業“物流管理”。從20世紀50年代物流發展初期的“實物配送”,到80年代的“物流”(Logistics)再到當今的供應鏈管理,美國企業一直將物流戰略作為企業商務戰略的核心組成部分予以高度重視。
日本則強調社會“物流系統”。自1963年從美國引進“物流”概念后,日本就開始了社會“物流系統”的建設,突出物流作為社會功能系統對循環型社會發展的貢獻。
“產品型”物流公司必須有某個地區、某一類產品的獨特能力,例如各地大大小小的“落地配送”公司,其獨特能力就是搞定某一個城市的到戶配送,如目前在快遞企業中口碑較為突出的“順豐快遞”,就是一家典型的“產品型”公司,“隔夜配送”上海到烏魯木齊價格。
“平臺型”物流公司則必須有面向電子商務賣家提供全方位、全過程整合服務的能力,使得賣家無需關心物流細節,從而將全部精力投入營銷而不是履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