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誰也想不到,2011年春節,一向以“快”為生命線的快遞會被“爆倉”、“蝸牛遞”、“停運”等負面新聞鬧得面目全非。
根據國家郵政局的數據顯示,僅今年1月份,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完成25億件,同比增長48.3%;業務收入完成58.1億元,同比增長29.5%。但騰訊科技一項“您是否遇過網購東西快遞不快現象?”調查顯示,在8867位參與的網友中,有89.59%曾經遇到過“快遞不快”的情況。
出現這種悖論的原因,眾說紛紜。
“除了自身業務量的暴增之外,根本的原因在于物流業的發展和目前的經濟變革不匹配。”一位業內人士告訴《環球財經》記者,由于管理經驗和應對措施積淀不足,是快速發展的“快遞”遭遇“慢遞”煩惱的主要原因。如李寧的淘寶商城店,在促銷之前每天訂單量大概在6000單至7000單,但在促銷當天,訂單達到了9萬個,這讓運力的安排變得十分困難。
也有專家分析說,快遞變“慢遞”上海至昆明貨運有多方面原因,除去春節的因素,還有運力供不應求、投入低、基礎設施不完善、低端價格戰、行業門檻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