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國家在薊縣設立了中上元古界自然保護區,對珍稀的疊層石自然資源加以保護研究。 疊層石本身質感厚重,古樸典雅。最突出的特點莫過于其tr紋理由表及里,十分致密優美。橫者圈圈圓環如年輪,縱者如倒扣的一摞碗呈向上突起的弧形和錐形,還有些呈現帚狀或波狀紋理。正是這些疊疊層層的紋理記錄著地球的演化史,使疊層石成為意蘊深厚,名副其實的“長壽石”。
![](http://zs1.img-/pic/169544/p3/20170106215222_3402_zs.jpg)
注(在2017年1月6日至2017年2月6日前購買本公司產品可贈送精美禮盒一個)
![](http://zs1.img-/pic/169544/p3/20170110090835_0264_zs.jpg)
霧迷山組由以白云巖為主的碳酸鹽巖所組成,具有如下特征:(1)厚度巨大,共有3416m,是薊縣中-新元古界剖面各組中厚度最da的一個組;(2)微生物碳酸鹽巖占絕dui優勢,占霧迷山組總量的80%~90%;巖層中有機質極為豐富,野外觀察時常見為棕色豆狀、球狀斑點,并串連成疊層石基本層;(3)沉積韻律極為發育,實際上是由不同級別的沉積韻律和旋回所疊加而成
![](http://zs1.img-/pic/169544/p3/20170110090648_2320_zs.jpg)
Columbia超大陸[ 35]是Nena,Ur和Atlantic 3個大陸聚合而成的,通過古元古超大陸地質事件——2.0~1.8Ga BP造山運動使早先存在的三大陸塊群逐步匯聚而形成一個聯而不合的哥倫比亞超大陸,至1.8~1.5Ga BP之間形成,于1.6~1.4 Ga BP相繼開裂[ 36]。Nena,Ur和Atlantic 3個大陸的拼合,導致全球相對海平面的下降并減少了碳酸鹽巖穩定沉積所依賴的被動大陸邊緣表面積。大陸位置的變遷也導致洋流的改變,從而引發海水的鹽度和沉淀物的離子濃度的變化。這種變化足以導致打破EPS、溶解無機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與Ca2+含量之間存在的復雜而微妙關系的均衡,失衡的環境變化往往衍生出大量的CaCO3沉淀或溶解。超大陸的形成也促使海洋水體在1. 8 Ga左右發生從富碳酸鈉到富氯化鈉的變化[ 37],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碳酸鹽巖形成的速率,而這種速率的調節,可能就是1.8 Ga左右發生的疊層石衰減事件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