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zs1.img-/pic/169544/p3/20170110090554_2039_zs.jpg)
隨著在其上覆地層——下馬嶺組第三段鉀質斑脫巖(蘇文博等,2006)相繼獲得~1380Ma的鋯石SHRIMP U-Pb同位素年齡(高林志等, 2007,2008,2009; Su et al., 2008; 蘇文博等,2010),鐵嶺組的時限被下壓到不小于1400Ma、并劃歸蓋層紀。蘇文博等(2010)在河北平泉雙洞鄉劉家溝剖面鐵嶺組二段底部發現了鉀質斑脫巖,并獲得了其鋯石SHRIMP U-Pb同位素年齡1437±21Ma,從而第yi次明確標定了該組的形成時;同時結合早先在上覆的下馬嶺組斑脫巖的測年結果,蘇文博等(2010)將鐵嶺組頂界、也即該組與下馬嶺組分界年限進一步推定為~1400Ma。
![](http://zs1.img-/pic/169544/p3/20170110090640_3486_zs.jpg)
霧迷山組上部第四亞組(閃坡嶺亞組)底部兩件斑脫巖樣品(13WMS01-1和13WMS02)的鋯石U-Th-Pb同位素測定結果見表 2和圖 5、圖 6。對樣品13WMS01-1共測定了20個U-Th-Pb同位素數據點,它們具有一致的U-Pb年齡(表 2和圖 5),且年齡諧和度都比較高,75%的數據點的諧和度大于95%,其中19個數據點(因為數據點1.1的誤差偏大,予以剔除)構成的不一致線與諧和線的上交點年齡為1483±13Ma,而這19個點的207Pb/206Pb表面年齡加權平均值為1484±13Ma,二者wq一致。
![](http://zs1.img-/pic/169544/p3/20170110090623_6236_zs.jpg)
中元古雖然存在Columbia超大陸的裂解作用,但是并沒有像Kenorland超大陸裂解所帶來的冰河時期,相反的是更多的溫室氣體被排放到大氣圈中和溶解到大洋中,導致海洋水體由富碳酸鈉到富氯化鈉的轉變,更多的碳酸鹽巖沉積物形成在這個時期。非正常的碳酸鹽巖沉積速率可能破壞了疊層石形成的節律,快速的堆積作用遠遠超出微生物席的生長周期內所能容納的無機礦物的極限,導致疊層石生長的終止。天津薊縣高于莊組第三段巨厚的中元古非疊層石碳酸鹽巖地層,可能就在這種環境下形成的非疊層石灰巖[ 12],而且中元古疊層石的幾次衰減事件也可能和這種作用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