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說到: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身為現父母,您知道現孩子該怎樣教育嗎?很多父母認為,家庭教育就是開發孩子的智力,也就是讓孩子從兩三歲開始背唐詩,四五歲學英語,上學后要請家教、上輔導班,成績一定要mlqm,將來一定要上名大學。
似乎只有這樣,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實踐證明,這是對家庭教育的極大誤解,是升學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產生的不良后果。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應該是建筑孩子的人格長城。試想,如果一個孩子缺少對生命的認知(一遇到挫折就產生輕的念頭),沒有夢想的能力(自己將來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不懂得保護自己(做了博士生依然被農民拐賣),無法與別人共享(腰纏萬貫卻不快樂),那么,即使這個孩子門門功課第,又能怎么樣?
當今,最該改變的是父母,是父母的教育觀念。那么,正確的家庭教育應該是什么?是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建造一個良好的人生平臺,讓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養,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義。
今天有兩個消息要分享給大家:壞消息是:優化的家庭教育不是一套公式,沒有招數,就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孩子的眼光看大人的言行,思他們受到的影響。好消息是:一旦你學會了這一套,孩子被尊重,而非被放任,被了解,而非被壓抑,被愛,而非被利用,家庭教育就優化了。
家庭教育信念:“停電了”的故事
一個平常的晚上,一家四口都回到家,卻各忙各的。忽然停電了,一時大家都不知所措,幸好有蠟燭和手電筒,全家聚在一起,享受因停電而擁有的相聚時光,直到恢復正常,他們卻不愿意回到之前的生活方式。
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以各種方式在影響每個人,但是家庭教育仍是一切教育的根,對教育的成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家庭到底是什么?是彼此幫助的地方;是無所不談的所在;示品格成長的園地;是孕育對真理、生命之認識的搖籃。——波茲芙德 ANNA BOTSFORD社會學提到家庭的功能有很多,例如:經濟功能、保護功能、娛樂功能、宗教功能、教育功能、生育功能、情愛功能等等。這些功能會因時因地略有不同,但家庭的普世功能就是這三樣。
孩子年齡小,好奇心強,注意力容易分散,這些特點往往會妨礙他們善始善終地完成一件事情。這時候,如果家長只是一味地指責孩子,抱怨老師,孩子就會看不到自己潛在的能力和應有的責任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直是培養孩子責任心的開始,但我們還需要評估孩子的能力,就像一株小樹苗,最初需要有一些支撐,才能長得結實。所以,要想培養孩子對自己的作業負責的習慣,家長就要先讓孩子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負責并努力去做好自己承諾的事情。比如,孩子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功課上10分鐘還是5分鐘上,我們就調一個djs,從最初階段開始逐步提高率。讓我們一起加油努力吧!
對于孩子的學習,家長真是操碎了心,尤其是面對即將升學卻對學習一點不上心的孩子,真是焦急卻又無奈……
初三的孩子學習偷懶,沒一點學習主動性,怎么辦?
問=一位家長
答=家庭教育專家
家長提問
我家孩子上初三了,可是自主學習的能力一點也沒有,有時看著一大堆的作業要做,可她就跟沒事人一樣,該看手機看手機,該干什么干什么,家長說多了寫會作業,一會又偷看手機,成績由原來的年級200名下降到400多名,全年級1200多名,這樣我擔心不上重點高中,還有,平時上學做作業時間長熬夜是常事,導致第二天上課沒精神,而且在學習方法上,沒有提前預習和及時復習,遇到不會做的題首先想到的是看答案,沒有答案上網查,沒有獨立思的習慣,總之基本上是被動學習,一大堆問題我都不知從哪來引導她,還請專家指點迷津,謝謝!
專家答疑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她的精神世界的邊界會越來越寬,她所關注的事情也會越來越多。可能她喜歡上了某樣有趣的活動,或者投入大量時間擴大自己的交友圈,這樣一來,學習的時間就少了。孩子看待問題的角度可能和您有差別,在您的留言里,您陳述的全部都是說您的看法,覺得孩子要進重點中學,要以學習為中心,不學習就是無所事事。然而,孩子到底怎么想?以后想干什么?現在在她心目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您有了解過嗎?
建議您多和孩子溝通,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在大部分家長心里,上好學校,念一個重點大學,是成功人生的基礎,往往這樣會忽視了孩子天分和興趣的發展,很多例子都說明,興趣才是孩子發展的動力。現在關鍵的不是孩子不愿意主動學習,而是要幫助她找到自己的關注點,相信當她找到真正感興趣的事情時,您再和她講解學習的重要性,她會更容易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