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
(1)鼻塞 鼻塞特點為間歇性。在白天、天熱、勞動或運動時鼻塞減輕,而夜間,靜坐或寒冷時鼻塞加重。鼻塞的另一特點為交替性。如側臥時,居下側之鼻腔阻塞,上側鼻腔通氣良好。由于鼻塞,間或有嗅覺減退、疼、頭昏、說話呈閉塞性鼻音等癥狀。
(2)多涕 常為黏液性或黏膿性,偶成膿性。膿性多于繼發性感染后出現。
(3)嗅覺下降 多為兩種原因所致,一為鼻黏膜腫脹、鼻塞,氣流不能進入嗅覺區域;二為嗅區黏膜受慢性炎癥長期刺激,嗅覺功能減退或消失。
(4)疼、頭昏 慢性鼻竇炎多表現為頭沉重感。
(5)全身表現 多數人有疼、食欲不振、易疲倦、記憶力減退及 等。

鼻子,被稱為“五官之首”,這不無道理。鼻(nose)由外鼻、鼻腔、鼻旁竇三部分構成。外鼻位于面部中央。鼻腔是位于兩側面顱之間的腔隙,其上、后、旁由左右成對的鼻竇環繞,與顱前凹、顱中凹、口腔和眼眶緊密眥鄰,僅由一層薄骨板相互隔開,故嚴重的鼻外傷可伴發其周圍結構的外傷,鼻疾病亦可向鄰近 擴散。鼻竇開口于鼻腔,兩者粘膜互相移行連為一整體。
外鼻(external nose)由骨、軟骨構成支架,外覆軟組織和皮膚,略似錐形,有鼻根(nasal root)、鼻尖(nasal apex)、鼻梁(nasal bridge)、鼻翼(nasal alae)、鼻前孔(anterior nares nostril)、鼻小柱(nasal columella)等幾個部分。外鼻的骨性支架:由鼻骨、額骨鼻突、上頜骨額突組成。鼻骨左右成對,中線相接,上接額骨鼻突,兩側與上頜骨額突相連。鼻骨下緣、上頜骨額突內緣及上頜骨腭突游離緣共同構成梨狀孔(pyriform aperture)。
鼻旁竇(parannasal sinuses),又稱副鼻竇或鼻竇,為鼻腔周圍顱骨(額骨、蝶骨、上頜骨、篩骨)內的含氣空腔的總稱,均有竇口與鼻腔相通。對發音起共鳴作用。鼻竇左右成對,共四對,分別稱為額竇、上頜竇、蝶竇和篩竇。
鼻腔(nasal cavity),為一頂窄底寬的狹長腔隙,前起前鼻孔,后止于后鼻孔,與鼻咽部相通。同鼻中隔分隔為左右兩腔,每側鼻腔bao括鼻前庭及固有鼻腔兩部分。在高等脊椎動物為拱狀的腔,位于顱底與口腔頂之間,由骨和軟骨圍成的腔,內面覆有黏膜和皮膚。鼻腔被一縱行的鼻中隔(nasal septum)分為左右兩腔,鼻中隔因位置常偏向一側,所以左、右鼻腔的大小和形態多不對稱。鼻腔向前下借鼻孔與外界相通,向后通鼻咽稱鼻后孔。每側鼻腔又分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兩部分。鼻腔中有鼻毛,鼻毛對吸入的空氣起過濾作用,可以減少塵埃等有害物質的吸入。鼻腔粘膜中有嗅細胞和分泌腺體,以及相當豐富的血管。因此,鼻腔可以給吸入的氣體加溫,加濕。

并發癥1.急性鼻竇炎
鼻腔炎癥經鼻竇開口向鼻竇內蔓延,引起急性化膿性鼻竇炎,其中以上頜竇炎及篩竇炎多見。
2.急性中耳炎
感染經咽鼓管向中耳擴散所致。
3.急性咽炎、喉炎、氣管炎及
感染經鼻咽部向下擴散引起。小兒、老人及抵抗力低下者還可并發肺炎。
4.鼻前庭炎
感染向前直接蔓延。
5.其他感染
經鼻淚管擴散,尚可引起眼部并發癥,如結膜炎、淚囊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