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 ISO9001:2015與ISO14001:2015的認可轉換
實現 ISO9001:2015與ISO14001:2015的認可轉換的方法:
第1步:對號入座適用范圍:QMS和EMS兩個專項認證機構認可制度。
1、在QMS專項認可制度進行的ISO9001:2015轉換安排同樣適用于認證依據bao括ISO9001標準的基層黨建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工程建設施工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兩個分項認可制度;
2、本次轉換暫不涉及電訊業質量管理體系(TL9000),TL9000認證依據的轉換將按照QuEST forum的轉換政策單獨安排。
第2步:時限控制轉換期:2015年10月20日至2018年9月15日。未在規定時限內完成新版認證標準轉換認可的QMS或EMS認證機構,其相應QMS或EMS認可資格將被撤銷。

第3步:制定轉換計劃認證機構轉換計劃的內容應bao括,但不限于:
1、對認證標準修訂內容變化的分析識別,以及標準內容變化對機構認證活動的影響分析,如:對機構過程或文件化信息的調整需求;
2、對各類認證職能人員(見CNAS-CC01附錄A)依據新版認證標準開展認證活動的能力進行必要的培訓和評價;
3、認證機構依據新版標準開展認證活動的安排,如:機構依據新版認證標準開展認證的時間安排,對獲證客戶實施認證轉換的工作程序等;
4、在過渡期內仍然依據舊版標準保持或頒發認證的安排及相關要求,如:原有客戶依據舊版標準保持認證的安排,依據舊版標準頒發初次或再認證證書有效期設定要求等;
5、與獲證客戶和潛在認證客戶就認證標準變更引發相關安排的信息溝通;
6、如果認證機構在新版標準發布前已經啟動了認證轉換的相關工作,應分析新版標準發布稿與前期標準草案的差異,識別這些差異是否對機構的轉換安排產生影響,并確定是否需要對前期實施的轉換工作進行必要的調整或補充;
7、慮符合相關法規要求的安排,如:慮與機構相關的行政審批資格、與審核人員相關的注冊要求等合規性要求的安排。
認證機構制定的轉換計劃中,應慮各項工作的相互關系和完成時限,保證機構在具備能力并滿足標準要求后開展依據新版標準的認證工作,并應確保最遲在轉換截止期結束前完成舊版認證標準的轉換工作。
第4步:實施轉換計劃按計劃實施各項活動:認證機構依據轉換計劃開展的各項活動(bao括可能對轉換計劃調整后確定的活動)應足以確保認證機構具備能力并按照新版標準要求實施認證。

第5步:申請認可轉換在轉換計劃充分,已完成的轉換工作可以保證有能力依據新標準開展認證后,機構需準備如下材料申請認可轉換:
1、ISO9001:2015認證標準換版的認可轉換申請與評價表;
2、ISO14001:2015認證標準換版的認可轉換申請與評價表;
3、認證機構對認證標準換版的轉換計劃(可以是一個或一組對轉換工作的策劃);
4、通過標準修訂的差異分析,確定標準修訂對認證機構運行過程和能力需求的影響分析;
5、對各類認證職能人員的培訓和評價計劃;
6、對現有客戶認證轉換的工作安排、對新認證客戶實施認證的工作安排、在過渡期內保持或新頒發舊版認證證書的安排,以及過渡期內相應認證文件中認可標識使用的安排;
7、向現有客戶或潛在客戶說明轉換期內認證機構相關政策和安排的通知或溝通記錄;針對認證標準轉換,認證機構自身的文件修訂調整情況;
8、已完成培訓評價活動的證明材料,及經評價認證職能人員的能力證明材料; 9、根據具體評審需要,其他必要的補充材料。
以上材料需同時提供紙件和電子版;2CNAS接受認證機構提出的專項認可轉換申請,也接受認證機構結合例行辦公室評審一并進行認可轉換的申請。

第6步:接受轉換評審在轉換評審過程中可能需要認證機構補充提交評審資料,認可轉換評審將產生“轉換評審通過”或“轉換評審不予通過”的結論。
1、對轉換評審通過的認證機構,CNAS將換發對應的認可證書附件;
2、對轉換評審不予通過的認證機構,可以在自身調整或補充完成相關轉換工作后重新申請轉換;
3、對申請結合例行辦公室評審一并實施轉換的認證機構,CNAS將在同時完成認證機構例行評審和轉換評審的結論后換發認可證書附件。
9001認證的發展史

1979年,國際標準化組織成立了“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技術委員會”(TC176),開始制定有關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國際標準。 1986年發布了第1個與質量管理相關的標準--8402:1986質量術語。 1987年發布了9000系列標準--9000標準誕生 . 1994年9000標準實現了第1次換版。 2008年12月15日正式發布了9001:2008族標準。 2009年4月我國各大認證機構開始頒發9001:2008版標準證書。 9001是9000系列標準中唯1可用于第三方認證的標準。 我國于1998年1月加入了質量認證領域的國際多邊承認協議,而且在多數組織成員國中取得了重要的席位.
(一)9001認證的背景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非政附間國際標準化機構,成立于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總部位于瑞士日內瓦。該組織的目的是在世界范圍內促進標準化及有關工作的發展,以利于國際貿易的交流和fu務,并發展在知識、科學、技術和經濟活動中的合作,以促進產品和fu務貿易的全球化。ISO組織制定的各項國際標準是在全球范圍內得到該組織的100多個成員國家和地區的認可。 質量保證標準,誕生于美國軍pin使用的軍標。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國防部吸取二次世界大戰中軍pin質量優劣的經驗和教訓,決定在軍huo和軍xu品訂貨中實行質量保證,即供方在生產所訂購的貨品中,不但要按需方提出的技術要求保證產品實物質量,而且要按訂貨時提出的且已訂入合同中的質量保證條款要求去控制質量,并在提交貨品時提交控制質量的證實文件。這種辦法促使承bao商進行全mian的質量管理,取得了極大的成功。1978年以后,質量保證標準被引用到民品訂貨中來,英國制訂了一套質量保證標準,即BS5750。隨后歐美很多國家,為了適應供需雙方實行質量保證標準并對質量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在總結多年質量管理實踐的基礎上,相繼制訂了各自的質量管理標準和實施細則。 ISO/TC176技術委員會是ISO為了適應國際貿易往來中民品訂貨采用質量保證作法的需要而成立的,該技術委員會在總結和參照世界有關國家標準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廣泛協商,于1987年發布了世界上第1個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系列國際標準---ISO9000系列標準。該標準的誕生是世界范圍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工作的一個新紀元,對推動世界各國工業企業的質量管理和供需雙方的質量保證,促進國際貿易交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