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么2013年那批輕應用全軍覆沒?
在幾個巨頭布局移動瀏覽器的年代,大家都想通過輕應用代替APP。都認識到APP的供大于求,位于長尾尾端的APP下載量越來越少,那些得不到重視的APP總需要一個新平臺,重新立山頭。但很快,這些輕應用就被媒體唱衰,發出了”未撼動,已衰落”的感慨。
他們的共同邏輯,都希望瀏覽器入口當做{zh0}的資本。告訴他們的客戶,輕應用是下一個重新分配流量的風口。而客戶們也不傻,他們各自的瀏覽器本身作為APP,在APP的世界里,誰也沒有強大到一家獨大,如何去直擊APP的痛點?
這幾家都是典型的“以自家公司利益為出發”(“我想做老大”)的做法,而能提供給客戶的支持又太少,自身把握開發者的目標客群的能力也沒那么強,給開發者勾勒一個有愿景的畫面,確沒有成功受益的案例,“跟著你也未必有肉吃”,如何讓客戶們有信心呢?
2、為什么微信的小程序這么受關注?
這當然有兩個眾所周知的原因:
人們在微信上消耗的時間越來越多,高頻;
微信上有強社交關系,粘性強,熟人信任度高;
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微信無可爭議的是一家獨大了。
微信能給開發者們足夠的支持,比如用戶的數據。
流量思維就像“渠道為王”一樣過時了,過時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利益分配不合理,沒錢買流量的小品牌更加需要純粹的直銷。微信克制多年,打造真實的社交關系,給了他們希望。
微信最吸引的是誰?相比純電商和純APP,不是重新分配流量,而是真心實意的要幫客戶掙到錢。這是toB生意的精髓,羊毛就得出在羊身上。
3、小程序的用戶理解
1)也就是缺乏所謂的用戶畫像,信息是不全面的。即使他們有自己的APP或者線上工具,很多活動的效果是無法監測的。
2)傳統行業中的大多數,在他們的商業模式中,比如711便利店,開發個APP只是一個輔助工具。按照互聯網過去的玩法,花重金砸流量,做大APP流量的意義不大,他們更注重目標客戶的精準、客單價和轉化率這些實際的東西。
1)零售業。其實他們已經在美團、大眾點評、和移動互聯網打過交道了,所以微信不用在給他們“普及教育”,而微信當年把自己搞火的“附近的人”,如今復制“附近的商家”,交互模式很輕,大家可以預見基于社交做LBS的強大消費力。
試想一個場景,剛看完電影的幾個高中生,想吃某個特定品牌的快餐,其中一個在微信搜了一下附近的快餐店,把優惠套餐券發到了他們的小群里,每個人都領取會員卡(拉新率{bfb}),并拿到了個團購價,他們下單(拉新到交易轉化率高),各自用微信結賬。走到快餐店幾分鐘的功夫,店員就準備好熱乎乎的食品了(提高了運營效率)。
這幾個功能都不是微信的原創,微信的厲害之處,就是觀察行業的玩法,然后把這些轉變成自己的商業閉環。人們分享到社群,大家再跳轉回他的小程序,形成了一個平滑流暢的使用級別的閉環。這些數據是可以被監測到,通過一個不太難的實現手段就可以做到,商家也可以依此做更多的分析了。
這樣可以理解為什么微信嚴格禁止跳轉到淘寶了吧。不給別人做嫁衣,把別人都娶進來啊。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有個老板想請客給員工喝咖啡,給員工錢吧,太少,給不出去。星巴克小程序最前面的功能就是“請朋友喝咖啡”,wm的解決了這個問題,購買完“虛擬卡”,立刻轉發給朋友,朋友就可以去領已經付好費的咖啡了。
相信你我都遭遇過沒有帶星巴克實體卡的尷尬,被店員“半強制”的邀請下載星巴克APP,一步步注冊消費的經歷。有了小程序一下子降低了這個門檻。但是小程序又不應不僅僅是APP的替代者。它是利用微信社交的優勢,在“選擇-購買-分享”這種消費模式中,挖掘更多的消費場景的實現者。
他們的目標是提升信任度和粘度,最終提高品牌的溢價能力,單位時間內才可有更多的收入。他們中的很多人或機構已經用公眾號來經營個人品牌,如今如果和小程序聯合使用,可以有更多的玩法,也是有很多想象空間的。
為什么推出同樣的功能,在別的APP里,大家就觀望,而到了微信里,大家就蠢蠢欲動?微信能這么做,通過以前各種APP的微信注冊和登錄賬戶。
程序云為全國商家提供小程序
天行云官網:
天行云咨詢熱線:400-676-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