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太陽能熱水器的推廣普及,已經越來越受消費者的青睞,有不少消費者在選購太陽能熱水器時認為水箱的容水量越大越好。
經過幾年的潛心研究,成功地研制出波紋內膽換熱的分體壁掛太陽能熱水器,該產品可以實現盤管換熱式產品、夾套換熱式產品和膽中膽三種產品的功能,且換熱效果優于上述三種產品,集三種產品的優點于一身。既能適應于自然循環換熱,也可以適用于強制循環換熱。

鑲嵌式太陽能熱水器,克fu了分體壁掛式太陽能的共同缺點,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建筑與太陽能相結合,安裝方便、美觀。
為了增加太陽能熱水器的可靠性、延長使用壽命,在大集熱管內增加了不銹鋼內膽,提高了產品抗水壓能力,并且統一配裝多功能控制閥,產品在低水壓狀態下使用,更大程度地延長了內膽壽命;多功能控制閥還具有漏水檢測與控制功能,萬一內膽漏水,多功能控制閥會自動關閉進水閥門,徹底杜絕了因漏水而形成“水漫金山”給用戶和廠家帶來的損失。
太陽能熱水器從買回來到安裝到房頂,只要調試成功,以后人們就很少去關心了。可是在使用一段時間后,太陽能熱水器會有各種物質沉積在換熱器及管道內壁面,這些物質稱為沉積物,主要由水垢、淤泥、腐蝕生物體、藻類、菌泥構成,通常人們又稱為污垢。那么,太陽能熱水器里的水垢是如何產生的呢?對大家的身體又有哪些危害?又該如何去除?
據了解,普通的太陽能熱水器用上1-2年后,熱水溫度明顯下降,出現傳感器失靈、電熱管爆裂、熱水變黃、變混的現象,其原因是水垢所致。
水垢的形成機理

水垢形成是一個復雜的物理化學過程。這個過程分為兩步:首先為水燒開或加熱(60℃~70℃以上)后,一部分水蒸發了,水中鈣鎂鹽類物質濃度逐漸升高達到過飽和狀態,并從水中析出;第二步為結晶的鈣鎂鹽類物質在受熱面上形成各種不同密度和不同成分的固體附著物水垢或懸浮在溶液中成為水渣。
按水垢的形成過程可分為兩種:一是鹽類雜質在受熱面上直接結晶而形成的一次水垢;一是易粘附在受熱面上的水渣,再次生成二次水垢。
水垢對熱水器的危害
1、降低熱效率。由于水垢比金屬的導熱系數小幾百倍。因此,即使在受熱面上形成不太厚的水垢,也會因為熱阻大,使其導熱效率降低,造成熱損失。受熱面上結有水垢,會使金屬管壁局部過熱,當壁溫超過其工作允許極限溫度時,就會使其局部鼓bao,這種現象多發生在電加熱管上,也是致使電加熱管損壞的主要原因之一。

2、降低循環量。太陽能真空管內結垢后,流通截面積減少,增加了水循環的速度和流動阻力致使升溫效果明顯下降。
3、降低使用壽命。水垢附在太陽能真空管內,很難qc。為了除垢需要經常清洗,因而增加檢修次數,費時費料費財。而且可能由于除垢方法不當而降低使用壽命。
4、腐蝕金屬內壁。水垢是一種復雜的鹽類,其中含有鹵素離子,在高溫下對鐵有腐蝕作用。通過對鐵質水垢的分析,可知它含鐵量達20%~30%左右。水垢的侵蝕會使金屬內壁變脆并不斷向深處腐蝕。
5、使傳感器失效。水垢的導熱系數低,一旦結垢,傳感器內部的感溫元件不能及時感應到外部水溫的變化,使得顯示的溫度比實際水溫要低。
我們根據天氣情況決定上水水量,可以獲得比較滿意的水溫,如果第二天是晴天,可以把水上滿;如果陰天或多云,則上半箱水;整天有雨,保留原有的水不上冷水。
定期檢查排氣孔,保證暢通,以免脹壞或抽癟水箱;有輔助電加熱裝置的太陽能熱水器就特別注意上水,防止無水干燒。同時還要檢查太陽能水管保溫層和防紫外線膠帶有沒有老化和開裂,如果上水水管暴露在外,在太陽的暴曬下,容易變硬變脆,開裂漏水。用戶提前加裝保溫層及防紫外線膠帶,保護水管。

太陽能由于其工作原理要求它必須安裝在頂層陽臺,太陽能熱水器由于集熱要求體積通常較大。因此,在大風天氣用戶應當注意加固太陽能的支架,防止發生意外。大風天一定將熱水器上滿水以增加穩定性。
目前國內大部分太陽能使用的都是真空集熱管,這種真空集熱管吸收效率較高,在夏季外界溫度高、日照時間長、輻射較強的季節,無需48小時即可以達到沸點。如果長時間不使用熱水器會造成水箱中的水長時間滯留,而水箱在長時間處于高溫的情況下會加快保溫層———聚氨酯的老化速度,水垢容易結成,壓力過大還會使水箱膨脹,造成水箱損壞。
因此,如果準備長時間不使用太陽能時,應當遮避真空集熱管,待再次使用時再除去。也可先將真空集熱管拆下,不過這一方法不可自行拆卸,需有專業人士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