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市石磊園林奇石有限公司,落戶英德市望埠鎮。該鎮是廣東英石之鄉,英石藝術聞名中外。據歷史記載,英州由于盛產英石而得名。自宋以來,英石列為貢品,清以來被公認為全國四大園林名石之一。英石開發賞玩歷史悠久,宋《云林石譜》有記載。蘇東坡視作'希之寶'的'仇池石'就是英石。英石宗源在望埠,1987年廣東省表訪問美國,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1997年日本和平石雕開幕都以英石相贈。望埠百姓運用現科學技術與傳統藝術相結合,生產出聲情并茂、光影同流、千姿百態的現山水盆景。有大小盆景廠49間,其中有三間取得了國家專利。從事英石藝術專業人員2000多人,為英石藝術提供fu務的近萬人。英石藝術的足跡遍布全國各地(除西藏、青海),而且每年英石盆景出口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英石已成為聯結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友好的使者。1996年,該鎮成立了英德市奇石協會,為推介英石藝術發揮應有的作用,并成功地舉辦了首屆廣東英石展銷會。

“英德奇石文化是需要慢慢品的,希望一些文人雅士到英德奇石園后,可以有吃有住慢慢欣賞英石的美。”英德市石磊園林奇石有限公司的林總說,如今該公司在政府的扶持下快速發展壯大,2012年市場行情好的時,全年收入達5000萬元,今年盡管受房地產不景氣影響,年收入也有近2000萬元。
據英德市奇石協會初步統計,目前,該市園林英德奇石與幾案英德奇石直接銷售年產值達40億多元,從事經營者10萬多人,專業人員2000多人,長期在外從事園林建筑的公司及大小工程隊達700多個,園林工程建設創造的年產值達25億元。
如今,從故宮博物院到武漢黃鶴樓,從廣州白天鵝賓館到杭州西湖邊,從澳大利亞誼園再到新加坡國家公園,英石的倩影已遍布世界各地。

在望埠做英德奇石生意的林先生這樣描繪英石火熱時的場景:當時很多外地人開車來這里看石頭,每家店平均每天都要接待十幾撥客人,那個時候,石場也如雨后春筍一樣源源不斷冒出。為了吸引更多的客源,各個石場老板紛紛外出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或把外地奇石帶回來,比如黃蠟石與水紋石等,豐富品種吸引客人,或者直接把開發商請來現場觀石。
英石交易價格從幾百、幾千到數十萬元不等,何昌榮說,他所知道的最昂貴的一塊英德奇石的交易價格是400多萬元。當然這樣的“英石王”并不多見,盡管英德奇石交易的價格成為了商家的商業秘密,但是一塊從山上收回來的英德奇石,石場可能只需付出幾千元,而能賣到十幾二十萬元,甚至幾十萬元,此類造富“神話”不絕于耳。英石的瘋狂造就了當地很多人成為巨富。
即便如此,英德奇石交易的自發性和零散性讓從事英石行業的一些有識之士感受到了這種交易的短板和受制于人,他們謀求更為深入的推廣形式。房地產的火爆給他們提供了發揮的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