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港人好吃、會吃,都是赫赫有名的。靖港飲食中,屈指一要數(shù)靖港八大碗。八大碗是靖港人引以為榮、可以作為本地標(biāo)牌的菜譜。舊日的靖港古鎮(zhèn)有數(shù)十家餐館,各有特色,但都把八大碗當(dāng)作特別推薦的名菜。菜名相同,制法卻各有絕活,各餐館的廚師大師傅無不將烹制八大碗當(dāng)作看家本領(lǐng)。曾經(jīng)繁榮昌盛的“小漢口”靖港,那些停船上岸的船夫,載貨而來的生意人以及慕名而來的游客,到了靖港,無不選擇八大碗,以飽饕餮,以享口福。舊諺云:“船到靖港口,順風(fēng)也不走。”僅為了那風(fēng)味獨(dú)特引人垂涎的八大碗,就會對靖港眷戀不已,不忍離開了。

“雜燴”是一種著ming的傳統(tǒng)美肴,中華古今均有制作。此菜選料“雜”,動、植物水陸俱陳,既有高dang的,又有普通的,既有葷的,又有素的,還有葷素相混的,一菜多樣,琳瑯滿目,質(zhì)地軟、嫩、脆、滑,色、香、味俱美,無論官場或民間筵席飲宴,均是人們喜愛的美饌佳肴。
“雜燴”,顧名思義,即是用幾種原料混合烹燴而成的菜肴,其制作歷史悠久,傳聞亦頗多。在中國烹飪史shang,最早發(fā)明“雜燴”的是齊魯之幫的婁護(hù),字君卿,為漢武帝時人,曾做過京兆吏。當(dāng)時婁護(hù)常往來于漢武帝母舅王譚、王根、王立、王商、王逢這五位同時被封侯的“五侯”家中,因而由此創(chuàng)造出了“五侯鯖”佳肴。鯖,就是用魚和肉及山珍海味烹制的雜燴,即“五侯雜燴”?!段骶╇s記》卷二載:“五侯不相能,賓客不得來往。婁護(hù)、豐辯,傳食五侯間,各得其心,競致奇膳,護(hù)乃合以為鯖,世稱五侯鯖,以為奇味焉。”后用以指佳肴,影響較廣。

靖港八大碗之魷魚筍子
此菜雖稱魷魚筍子,卻是筍子為主,魷魚只是蓋碼。舊時魷魚價格昂貴,略加一些入菜,便以魷魚為名,以其gao檔也。
食筍為古南方尤其是湘中地區(qū)的飲食傳統(tǒng)。靖港本地并無竹筍出產(chǎn),八大碗中的竹筍多用福建干筍。福建干筍以細(xì)嫩爽脆、潔白光潤、纖維特細(xì)聞名四方,靖港廚師慧眼識珠,把它視為筍之上品。由于八大碗食者眾多,福建干筍的需求量也很大,以至閩人對湖南的“小漢口”靖港也非常熟悉。

干筍先用淘米水浸泡一夜,使之發(fā)泡成柔軟白嫩之筍,切成細(xì)絲,放入熱鍋中煸干水份取出,放入茶油加熱,再將筍干放入熱油中爆炒,加入豬筒子骨或雞骨湯,用文火慢煨,直煨到筍子入味,方爛猶脆之時出鍋。
魷魚也是干貨,需放入冷水中,添加少許食用堿,浸泡一晝夜,使之膨化至軟,細(xì)切成絲,與里脊肉、韭黃等小炒。筍子裝碗上桌前,將魷魚絲蓋碼在面上,筍子脆嫩,魷魚鮮美,山珍海味集于一碗,素雅可喜。
一道雜燴既出,大家口中有了些許油膩,此時再來一道清素的筍絲,自然分外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