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疙瘩靈璧石因其石體上不規則地綴生如煅燒后的褚紅色堅硬石塊而被當地石農命名,后被石界沿襲,約定俗成。
火疙瘩靈璧石常與黑色、灰色、淺底彩色的碳酸巖、灰巖石體伴生,結體多與層疊巖、蟠螭石、塔形石、山形石或其他象形石同體,或片狀、或塊狀、或柱狀、或瘤狀、或峰窩狀、或數狀連體、形態突冗,多為點綴,十分搶眼,形成鮮明反差,具有強烈的審美沖擊和較高的觀賞價值。
主要產地:靈璧槐園山、墉橋解集宣山口、褚蘭、后程、付集一帶。

漁溝街西4公里的白馬山所產的紋石,石膚石肌除看與磬石一樣,實際優于磬石、更具美感。常見的石紋有胡桃紋、龜回紋、蝴蝶紋、雞爪紋、水紋,自然流暢,加上石肌、色彩表現出的原始風霜味和音樂韻律感,充分體現了蒼古厚重、自然含蓄的鬼斧神工的造化之美。

彈敲聽音。由于靈璧石屬于石灰巖巖石,磨氏硬度在4—7度,磬石在6度左右,所以用手指彈敲或用木棒敲打,可聽到悅耳清脆的聲音,古制磬和所謂的“八音石”,就是這磬云山產的靈璧磬石,如沒有聲音發出,就要慮其真偽了。
木紋靈璧石
顧名思義,木紋靈璧石表皮紋理酷似木紋,故名之。該石種色分正黃、姜黃、青黃、灰黃、桔黃等數種,紋理外有粉狀色層,稍作刷理,即現石質石紋,鮮艷俏麗。其紋變化豐富,或寬或窄,或曲或直,皆自然流暢,呈自然木紋和諧之美。其形多變,有飽滿圓潤者,也有嶙峋蟠螭者,或象形,或抽象。多為山形,或為景觀,且體量大小皆有,廳堂或案頭皆可作供。因其色艷而華貴,形俏而多姿,故頗受賞識。
主要產地:墉橋褚蘭南山、張樓、付集一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