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一個雨水回收系統需要哪些設備?
需要設備有:
1.雨水蓄水模塊:‘采用聚丙烯材料制作成不同規格尺寸的網格狀平板,通過拼裝成模塊化尺寸的箱體,將每一個箱體碼放成為連續的雨水“矩陣”池。因為其網格化透空的結構,材料的結構占用空間不到5%,即模塊的蓄水空間達到95%以上,雨水可以在其中自由交換流動。雨水蓄水模塊直接安裝在地面以下,不占用地表使用空間,隱蔽性好,可阻隔陽光照射,且模塊材料可靠,可使雨水長期儲存而不發生變質。模塊組合式拼裝,簡單靈活且結構堅固,單個模塊承壓能力達30噸/平米,安全可靠。
2.玻璃鋼雨水收集池:選用優質樹脂為原料,采用優良的機械纏繞生產工藝制作而成,具有重量輕、無銹蝕、不滲漏、水質好、安裝方便、使用壽命長等優點。
![](http://zs1.img-/pic/178108/p3/20170330152018_2782_zs.jpg)
3.截污掛藍裝置:該產品主要應用在雨水初期預處理中,一般安裝于棄流之前,主要是在降雨初期進行雨水預處理
,攔截較大垃圾,對于地面雨水的收集是必須使用的。
4.棄流過濾裝置
5.自控截污裝置
6.土工布
7.土工膜
8.砂缸
9.紫外線xd器
城市應重視對雨水的收集利用
由于不合理使用、污染和環境影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在我國660多座城市中,缺水城市有400多座,其中嚴重缺水的城市達110座。缺水已成為影響一個地區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社會安定和環境改善的一大制約因素。
怎樣才能減輕城市缺水的嚴重程度呢?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的做法告訴我們,雨水收集利用不失為一條較好的途徑。就是把雨水收集起來,經過簡單處理用于城市的綠化澆灌、沖洗馬路、消防、洗車、沖廁所、洗衣fu及其他生活用途。這樣做,既能減少每年雨季暴雨來臨,泛濫的雨水會使城市排水系統不堪重負、道路積水、低洼地被淹、民居進水等危害,減輕城市排水和河道行洪壓力;又能緩解城市水資源短缺的危機。
值得正視的是,在我國,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工作雖然有所起步,但與世界上發達國家相比卻顯得較為滯后。其突出表現在城市建設中,因為偏重于基礎設施的建設,忽視對城市自然調節功能的保留和培育,導致整個城市被鋼筋水泥覆蓋,市區地面大面積硬化,雨水難以下滲,大量雨水通過排水系統白白流走,形成資源的巨大浪費。造成我國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工作較為滯后的原因固然有技術比較落后,缺乏系統性以及缺乏相應的強制性的法律規定,也就是缺少法律法規保障體系等多個方面。
![](http://zs1.img-/pic/178108/p3/20170414170319_5534_zs.jpg)
業內人士認為,主要原因是觀念上的滯后。傳統城市管理理念是希望雨水“快來快走”,城市建設著重慮的是“多大的降雨量用多長時間能將其排走”,對雨水的利用價值認識不足,對收集利用雨水問題重視不夠,甚至有所忽視。
至今仍在持續嚴重的干旱進一步加劇城市水資源短缺危機的現實,給我們再次敲響了警鐘,因此要求各地區的各級zheng府及有關部門轉變城市治水思路,本著先發展雨水利用工程、再建排水系統的原則,依靠科技,加大投入,著力建立健全先進{gx}、生態環保的城市排水系統。
收集利用雨水,是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要舉措;城市雨水的利用與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需要民眾的廣泛參與和支持。因此,廣大市民理應增強節水意識,自覺養成收集利用雨水習慣,將雨水收集起來沖洗地板、廁所和澆花等,以利用減少淡水消耗和節省家庭經濟開支。
溫室雨水收集系統的經濟性和應用前景
為了減少固定投資成本,溫室雨水收集系統利用溫室自身的頂面作為雨水收集面,利用溫室灌溉系統的儲水池儲水,因此溫室雨水收集系統實際上是在溫室的放水天溝和灌溉系統的儲液池之間用管道連接即可。由于雨水有極弱的酸性,因此只需用少量的石灰水中和即可,沉淀后可用于溫室的灌溉,這一處理費用極低。
據專家測算,在我國“三北”的調水工程中,每調1m3水,其價格約為12元,按此計算,在我國的西北地區實行溫室雨水收集系統集水,每公頃溫室每年可節約直接農業生產成本約15000元,從宏觀的角度來說,我國北方地區20khm3的溫室生產,每年可挽回直接經濟損失達3億元。
![](http://zs1.img-/pic/178108/p3/20170330152015_3200_zs.jpg)
在我國的北方干旱地區,由于水資源的缺乏和過度使用地下水,使得一些地區的地下水位日漸下降甚至水源枯竭,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的間接損失。因此在我國北方地區的溫室生產中,利用溫室雨水收集系統,可減少干旱給溫室生產帶來的間接經濟損失和減低溫室生產的成本。
同時,在我國北方地區,40%~60%的降雨量在7~月份,該時段為農田休閑期,地表luo露,該地區溫室生產面積上的雨水量約為1Gm3/年,雨水的沖刷,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在我國北方地區推廣使用溫室雨水收集系統,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隨著對該系統的進一步研究和完善,它具有廣闊的發展和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