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要有藝術語言,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一件好的雕塑作品與其所在的環境背景融合之后,本身蘊含著一個故事。”比如清華大學校園內的景點“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著田田的葉子,荷塘邊立矗著許多嶙峋的怪石和高高低低的樹木,而朱自清先生的塑像就掩映在樹影之下,讓每一個到這里來的人都能身歷其境般地感受到《荷塘月色》中所描寫的一切,更深切地體驗到朱自清先生當時的心境。
抽象的人物塑像并不涉及哪位具體人物,而是以概念化的人物為主題。例如,在校園塑像中以教師、學生為主題或表現老教師指導青年學生,或青年學生默默讀書等等用以營造學校里的學習氛圍:以某個體育項目運動員的動作形態鼓勵學生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等。
校園環境中最重要的是校園雕塑,它還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表達學校的特色、張揚學校個性、感染靈魂、陶冶情操;新穎別致、有教育意義的校園雕塑設計對于美化環境、增強學校的文化底蘊,對學生的道德教化、心理素質培養作用非常大,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習得經驗、知識、能力;而大義凜然的英雄雕塑,也能激起學生的正義感;科學家雕塑,還可激起學生為國爭光。
對創意校園雕塑來說,不能要求每個部位都是均衡照亮的,且要對正、側、背面,分別為主光和輔助光的不同亮度,這樣才能展現出立體感。比如說附近有高層的建筑投射光,以側頂光為主光。
校園雕塑與所有的校園物質景觀一樣,積淀著歷史、傳統、文化和社會的價值,蘊含有巨大的潛在教育意義。校園雕塑通過被解讀,不僅使學生掌握一定群體的環境知覺,同時從雕塑作品中領會特定文化的設計思想、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