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堂講述艾灸材料的發展
灸的材料的發展 在實踐過程中,對灸火的材料也有所選擇,看到《黃帝蝦蟆經》已記載有松、柏、竹、橘、榆、幟、桑、
棗等八木不宜作為灸火之說,因為其對人體有所損害,所以逐漸被淘汰,但桑樹灸在后世也有用的人。槐木火灸,病瘡易瘥
,但艾葉熏灸則療效最著,所以以后才逐漸多用艾葉來替其它灸療。

艾久堂據古事例談艾灸的作用:《備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說明艾灸能防止流行癥。《針灸大成》說到灸足三里能夠防止疾病。民間俗語亦說“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停,全部災病息”。由于灸療可溫陽補虛,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氣常盛,而胃為水谷之海,榮衛之所出,五臟六腑,皆受其氣,胃氣常盛,則氣血充盈;命門為人體真火之地點,為人之底子;關元、氣海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氣盛,陽氣足,精血充,然后加強了身體抵抗力,病邪難犯,到達防病健體之功。

《醫學入門》“虛者灸之使火氣助元氣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而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復溫氣,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 艾灸在健體養護中有著獨特的力氣,遭到歷醫學家和養護家的喜歡。宋朝太醫竇材在《扁鵲心書》中記載:“人之真元,乃一身之操縱,真氣壯則人強,真氣弱則人病,真氣脫則人亡,保命之法艾灼榜首。”又有:“人于無病時,長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矣”的記載。
